我一直认为孙承宗是明末可以力挽狂澜之人,修筑了关锦防线来让明朝抵御后金进攻,但是我深入了解后,发现王在晋修的八里铺其实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下面列出原因。
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后提出了一个八里铺方案,实际上这个方案是解决辽东形势的最好方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关,但山海关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王在晋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将这些高岭包括进来,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预算实现对山海关的防守。
后来孙承宗赶走了王在晋,和袁崇焕一起修建了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防线,这条防线连绵四百里,且防线内城堡密布,又扩充很多人员,导致每年的军饷就达四百万,到了后期蓟镇防守薄弱,皇太极数次从蓟镇进入关内烧杀掳掠,导致这条防线名存实亡,我一直在想孙承宗和袁崇焕为什么要把战线往前推这么多,我的回答是,他们急于收复失地,和抢功,然而关外的土地,在当时是非常贫瘠和危险的,每年后金军都要来转几圈,能指望庄稼有什么好收成?
有人说,那努尔哈赤不就打到家门口了吗?顶不住怎么办?但是山海关这个关口,是努尔哈赤绝不会去碰的,因为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之间是沿海边的燕山山脉走向,宁远正是建在山脉上,但燕山山脉在华北平原前面向左拐了一下,给辽西走廊上了一个门,从而形成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山海关地势奇伟雄峻,北面山河纵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没有海军的大军根本无法展开任何兵力,也无法长期驻扎,而山海关以南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守卫方可以随时随地的增强兵力装备和各种防御物资,这样的地势就决定了在冷冰器时代,从山海关以北永远无法攻破山海关。山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也是从南面。
当年成吉思汗攻打山海关,成吉思汗用自己的几个女儿贿赂了山海关前的几个部落,发动对山海关的全力偷袭,强大的蒙古军面对战力几乎是不堪一击的金军,仍然在山海关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人力再强,岂能与大自然的雄斧神工相争,最后,成吉思汗终于明白,从正面凡人除了会飞,是无法攻破山海关的,于是成吉思汗绕道紫荆关,从南面攻击,终于才拿下了山海关。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山海关被攻破,而且是从背面
下面就是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了,说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孙承宗和袁崇焕一手埋葬明朝也毫不过分,这个问题,就是钱。
王在晋经略辽东期间把漠南蒙古诸部调过来用几个月了,花销才一万两银子,这不过是山海关几万部队三四天的开销,可孙承宗经略辽东后遣散了这些蒙古军,导致蒙古各部心寒,最终投向叛军。王在晋的意思是暂不扩军,裁撤弱军和富余官员以节约费用,以蓟镇的中、东两协作为山海关的预备队,以山海关的五万部队作为防守主力,再拉拢蒙古诸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暂时稳住辽东局面,给朝廷财政喘息的机会,为以后的大举力量进攻提供准备。
可以说王在晋这个计划非常讲求实用,围绕这个计划,王在晋修八里铺的预算用度非常紧凑、节俭,整个八里铺修建方案才九十三万两银子,可就这样一个节省军费又实用的计划却被孙承宗、袁崇焕生生拆散,接着便是大规模营建宁锦防线,大规模扩军,朝廷开始花钱如流水,对于重负不堪的财政无疑于伤口上撒盐,结果到了崇祯朝,财政破产,崇祯只有厚着脸皮让大臣捐款,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真是难为他了。
广宁失陷后,熊廷弼将关外能迁的百姓和士兵全部迁到关内,王在晋被撤职后,朝廷任命孙承宗经略辽东,孙承宗来到后,提拔袁崇焕修建了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防线,也就是关宁锦防线,防线修好后,辽东局势渐渐安定了。那么大家一定认为关宁锦防线功不可没,实际上错。关宁锦防线就是一条废物。此时的辽西已经成了无人区,还修防线干什么?最好的防守地就在山海关,而不是在宁锦,因为山海关比宁锦更险峻,修宁锦防线实际上就是拉长自己的补给去拉短敌人的补给,如果在山海关防守就是拉短自己的补给而拉长敌人的补给。熊廷弼在入关前已经把辽西变成无人区,努尔哈赤会来吗?如果来的话他的后方怎么办?况且修建宁锦防线耗资巨大,将大量的军队驻扎在关外空耗饷银。
另外,王同学也一直认为,财政问题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比后金作乱还更可怕,所以他一担任辽东经略,目标不再是费更多的银子去灭了后金(反正当了裤子也凑不齐),他目标是要避免辽东问题成为尾大不掉之患,从而引发朝廷的心脏病。
基于这种判断,王同学经略辽东的策略是尽量节约用度,凭险固守,每年以最小的消耗来稳定局势。他首先要确保的是,大明王朝不会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其次才是等待条件成熟后将努尔哈赤一举歼灭。其实,关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时刻亦然来临,而明王朝存亡的关键,不是后金有多强,反倒是明王朝自身有多虚弱。
另外王在晋和孙承宗的那次谈话《明史》和《三朝辽事》记载的截然不同,明史上王在晋哑口无言,三朝里孙承宗哑口无言,但明史记载中不合理之处甚多,王在晋早年讨伐倭寇起家、长期担任军事要职,辽东战争中任登莱巡抚,在广宁之战中王在晋任户、工、兵三部左侍郎长期调度辽东军需,不太可能被只上任兵部尚书几个月、没有军事及辽边经验的孙承宗问至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