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侯伐齐……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曰:“平阴城在济北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
齐长城西段的修筑时间大概是在春秋末期,结合王献唐关于齐长城东西段时间的结论,所谓齐国长城,应该分为两部分:最初一段在西,绝大部分专为防鲁而设,建于春秋时期;以后继续向东展修直到海滨的一大段,专以防楚,则在战国时期。迨后鲁为楚灭,这一条长城自西向东,变成了齐国对楚的全部国防线。
齐长城的修筑是在长时间内由点及线形成的防御体系。结合齐长城沿线的地形地貌,许多地段的山脉多呈现南北走向并且沟谷切割严重,很难做到西向东逐渐成型。因此齐长城极有可能是在一段段独立防御工事基础上,经过姜齐和田齐历代国君修补完善,连缀而成的防御体系。
总之,齐长城的东西两端防御工事的修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东防莒,西御鲁。战国时期楚灭莒、鲁后,齐楚对峙,齐威王时期才将东西两端的防御工事连成一线,最终形成所谓的齐长城。
齐长城东段防御工事的修筑,在齐国发展史上对齐国的内政外交、政治军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的防御作用,前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由于齐长城东段因靠近海洋,还兼具控制对外贸易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海洋航行已十分普遍。《管子·禁藏》中“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是说沿海渔民入海捕捞海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景公曾对晏子说:“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方于琅琊。”春秋时期,君王贵族沿海出游已经比较普遍,而民间则由此逐渐发展对外贸易。《管子·揆度》中记载:桓公问管子曰:“吾闻海内玉币有七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发、朝鲜之文皮,一荚也。”即发国和朝鲜带有花纹的毛皮也是贵重货币的一种在齐国流通,由此可知对外贸易已经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得渔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自齐太公就国开始,齐国就利用渔盐之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史记·平准书》载:“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缴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汉书·地理志下》中亦载:“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织作冰纹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齐国经济的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长城的修筑虽然主要用于军事,但客观上在商业方面也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东方沿海地区,既有琅玡、即墨之饶,又得东莱鱼盐舟楫之利,成为仅次于国都临淄的经济繁荣地区,在齐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凭借山川津渡的地理形势,设置管理征税机构是很自然的。”齐长城是齐国南部疆界的一道人工屏障,在修筑成功之后,还担负着控制对外贸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