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挖掘出来的地下文化,为何与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2020-10-23 15:31:04 作者: 四川三星堆挖

鲧治水无功,大禹接手,最终平定洪水之患,还九州清平,禹即是鱼。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黄金权杖,权杖上面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极大可能象征古蜀权力传承的凭仗,大嗥(鸟)、鱼凫(鱼)、百姓(人),大嗥代表巴国、蚕丛代表蜀国。

提到巴国,就不得不说一说,巴蜀,原本命运就是休戚与共。

古巴国

巴国的老祖宗又是谁呢?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这么一段巴国一脉的传承,“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人。”

大嗥是谁?另外一个名字叫太昊!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

原来巴国才是原住民,昌意一脉是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四川的外来人口,巴国、蜀国经历了各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大融合,最终形成了古蜀部族人口。

古蜀部族之间的兼并和融合,显然也经过了剧烈的战斗,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么一段话,看似荒谬,其实揭示了当时的现况和复杂的形势。

偏枯指鲧,名曰鱼妇,鱼妇通假“鱼凫”,在颛顼死后为帝,势力逐渐强大。

颛顼称帝时,曾经不停地征服和兼并当地小部族,其中以巴蛇最为难征服。巴蛇是古蜀民信奉蛇一脉部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比较悍勇,在颛顼死后,最终被鱼凫打败而归顺,改旗易帜,蛇图腾改为鱼图腾。复苏是指鱼凫势力逐渐强大,而不是颛顼借鱼死后复活。

巴蛇显然是指古蜀的巴国后裔或者土著,最终被鱼凫征服,成为鱼凫的属下。

三星堆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在这段古蜀融合的阶段还透露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这关系到三星堆深埋地下的原因。

“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这是指古蜀曾经发生过大风暴、大洪水,这场洪水持续时间长,危害特别大,经过颛顼、鲧、禹三代人的治理,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场大洪水淹没了古蜀大片地区,所以鲧不得不取耕地之土修筑土堤防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进展非常缓慢;禹吸取父亲的经验,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最终将内陆之水引导入河道,归于长江,才平息了这场大洪水的风暴。

三星堆在这场大洪水中没能幸免,深埋于地下,从此古蜀时的文明见证就安静地躺在那儿,陪伴着古蜀先祖,一躺五千年。

由于古蜀没有文字,由“巫”口口相传,因此落在了《山海经》中,便因为方言出现了很多通假字,造成多种称谓、事迹的混淆,《蜀王本纪》很明确提到了这点,“是时人萌椎髣,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三星堆没有出现文字记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而《华阳国志》却说蜀人“多斑彩文章”,这不得不让人想到黄金权杖的纹饰,也许这就是当时属于古蜀特别的文字,以图带字。

综上所述,四川广汉三星堆挖掘出来的地下文化比较另类,是古蜀人对先祖蚕丛“目纵”的特点进行的神化,表达的是崇拜和缅怀的感恩之心。鱼是蚕丛一脉的图腾,鸟则是巴国的图腾,因此在三星堆出现的黄金权杖上面的纹饰,鸟、鱼、人很可能代表巴国、蜀国的融合后的传位凭仗,象征王权。古蜀的崇拜产生图腾和信仰,再加上古蜀人的浪漫气息,因此制造出的青铜礼器显得别致,明显是古巴国与古蜀国文化交流、融合后的结果,已经与中原传统文化有所区别,但始终还是中国文化,只是地区习俗、审美、信仰等因素造成的差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