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了,安重诲在李嗣源那的地位可高,高到李嗣源都奈何不了。
再说说冯道。冯道现在面临一个选择,因为李嗣源老了,登临大宝时就是花甲之年。而李嗣源的身体每况愈下,谁都知道朝廷要变天了,冯道能不清楚?而李嗣源有四个儿子,老大早死不论,老幺太小不论,剩下的就是李从荣与李从厚。李从荣戾气太重,李从厚没啥能力,两个都不适合当皇帝,这事李嗣源也清楚。
不过,从字辈还有个能人,那就是河中节度使李从珂。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常年在外作战,人也算是孝顺,倒是个当皇帝的好苗子。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于李嗣源来说,当然选自己的儿子顺他意些。
以上是李嗣源的想法。李嗣源怎么想无所谓,对于安重诲来说,无论是李从荣或是李从厚谁当皇帝都行,因为他们都视自己如父亲。唯独李从珂不行,威望大,还处处与自己作对。安重诲想要继续控制朝廷甚至是当皇帝,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李从珂。
再回到冯道。冯道现在有很多选择,选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珂或是安重诲。以上三个先不论,单说安重诲。对于冯道来说,像是安重诲这样的沙坨粗人且嗜杀,是万万不可对其低三下四的,士大夫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可是目前安重诲势力滔天,冯道对他的态度也不好太过强硬,干脆缄口不言吧。
冯道选择老板的学问之安重诲——既然不合适就除掉
随着李嗣源一天天老去,安重诲与李从珂的斗争也在加剧。为了能除去李从珂,安重诲不惜假传圣旨,令河中指挥使杨彦温驱逐李从珂。
李从珂接到圣旨后,感觉不对劲,立马上书李嗣源陈述原委。李嗣源一听,朕什么时候下过这道命令,驱逐三儿(李从珂小名)?安重诲没料到,李从珂竟然不按常理出牌,篓子捅大了。
李嗣源想质问杨彦温究竟是谁指使的?这时候安重诲却想杀人灭口。还没等李嗣源对质,安重诲就抢先令步军都节度使药彦绸立斩杨彦温,来个死无对证。安重诲这步确实走错了,李嗣源随后就开始指责药彦绸失职。可安重诲那丝毫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旧我行我素,还令宰相冯道与翰林学士赵凤上书参李从珂擅自离职(史书无明确记载“令冯道”,大概率推测)。
要说是别人参李从珂一状,李嗣源没准觉得还自然,可唯独冯道不行。要知道,冯道当年苦谏刘守光与李存勖,那是何等的铮铮铁骨,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事来。
李嗣源能不清楚这是谁的意思?冯道说话懂得分寸自然不会说出来具体是谁,可那言之凿凿又让李嗣源坚定了幕后主使者——安重诲。之后冯道又“惶恐而退”,种种是“演”给谁看?李嗣源。
兴许之前李嗣源不清楚安重诲的势力已然滔天,现在连冯道一国宰相都畏惧三分。之前冯道为什么敢弹劾李从珂,因为他笃定经过自己的一顿“添油加醋”,安重诲必将被李嗣源怀疑。没办法,谁让安重诲老爱吃独食呢?冯道定不会让安重诲当自己的新老板的。
果不其然,李嗣源对安重诲的态度已经冷下来了。可安重诲还不消停,打算亲自上阵弹劾李从珂。李嗣源这会怒了,苦口婆心道:
有些话你不妨直说,到底朕怎样处置三儿,你才会满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安重诲没法了,只得止住。安重诲混迹官场这么多年,也不可能不清楚李嗣源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你李嗣源还没动手,我安重诲还不如抢先下手——请求外放。什么意思?避风头,来日再战。
出于念旧,李嗣源还是把安重诲给留下了。可无论是安重诲还是李嗣源都不舒服,李嗣源不想留安重诲可不好说出口,而安重诲想走李嗣源又不让。
怎么办?决定权再李嗣源那,和很多帝王一样,他同样也想找手下人去背黑锅。找谁?无非是文官集团嘛。再说说文官集团,大家都是要命的人,谁现在势大一目了然,都不约而同地亮出意见——反对外放安重诲。
没错,谁也不想背这个黑锅。可众多附和中却有一个人鹤立鸡群——冯道。作为宰相,冯道亮出了自己地意见——坚决支持外放安重诲。这里面有学问了,冯道这句话明显是向着安重诲说的,为什么?他不想得罪安重诲,未来的事料不定,万一他又杀回来了,自己也好给新老板一个好印象。而反观李嗣源,他其实也没有下定决心处理安重诲,冯道此时也不用背负任何政治风险。两边不得罪,这就是选老板的哲学。
后来,安重诲还是留任,可他终究不想留在中枢,不仅是自己的势力弱了下来,而且还被成德节度使范延光占了风头——自己和他一同任枢密使。如此不堪,安重诲更是变着法地想要逃离中央,一可自保,往远了说还可自立。
趁着西川和东川节度使叛乱,安重诲就想借此请战。李嗣源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可是安重诲这个人到哪都是一副蛮横样,久居中央更是让他忘了乱世的险恶。而李嗣源也下定了除去安重诲的心,于是密令翟光邺:“重诲果有异志,则诛之。”安重诲就这么死了,李从珂算是轻松了。
结语
在权力的游戏中,谁也别想道德。冷酷与无情,才是乱世的代名词。死了李存勖,死了安重诲,后唐的江山还得继续。随着李嗣源日渐消沉,储君之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参考资料:《五朝宰相》《冯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