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好像总给世界罩上一片毛玻璃,越久远就越模糊。历史的记载总是真真假假,不同的史书或者史官,对于同一件事,总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写法。
历史中的冉闵,就是这种事说法的绝佳证明,他可以是汉人的英雄,也可以是胡人的屠夫。历史的矛盾就这样展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其实也并不稀奇,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从后赵到冉魏
319年,石勒建立后赵,他年少时为奴为仆的惨痛经历,让他残忍好杀。起兵反晋的时候,就大肆滥杀、屠城。为帝之后,并不收敛,施行胡汉分治。曾经自己在汉人手下受过的罪,如今都变本加厉的施还给汉人。
后赵里,只有羯人才能称为国人,汉人只能称为赵人。如果将羯称为胡,更是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当时的章武内史被羯人劫掠,路遇石勒。石勒只是赏赐给他车马,而丝毫不提捉拿羯贼的问题。当时的为官者都如此境遇,何况普通的汉人呢。
333年,石勒病逝,其子石弘继位,没几天就被石虎废杀,自立为王。石虎的残暴丝毫不比石勒差,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典型的就是,石虎先是幽杀长子,之后将次子一家妻子全部杀死。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石虎名字里带虎,心狠手辣可比老虎厉害多了。
石勒
冉闵在石勒、石虎两代君王间,都处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冉闵的父亲冉瞻曾是乞活军的一员。310年,陈午领导的一支乞活军被击溃,只有十二岁的冉瞻被俘。之后被石虎收为养子,改姓为石。
在胡人间长大的冉闵,心里也认为自己是名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石勒等人不会不懂,只有打心里认为自己是胡人,冉闵才有机会走进后赵的核心领导层。
石虎统治时,他已官拜征虏将军,后来帮石遵夺位,再帮石鉴杀石遵,此时升至大将军、封武德王,位极人臣。
但是冉闵血脉里毕竟流着汉人的血,石鉴永远记得这件事。也许只是因为冉闵是汉人,也许是担心他功高盖主,石鉴先后策划了3次针对冉闵的暗杀行动,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忍无可忍的冉闵,在挫败第三次暗杀后,反攻进皇宫,擒杀石鉴,自立为王。自此,冉闵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杀胡令
冉闵刚刚杀掉石鉴的时候,还想着获得胡人的支持,下了第一道令,要求胡人放下武器,胡人以为大祸临头,争相逃跑。接着第二道令,愿留者留,愿去者去,城门不复相禁。结果就是汉人大喜过望,都跑过来,胡人依然奔逃不止,把城门都堵住了。
看着欣喜而来的汉人,恐惧而逃的胡人,冉闵突然想通,自己骨子里还是个汉人,于是下了第三道令,也是最著名的一道——杀胡令。
一日之中,斩首数万。关于杀胡令的说法不一而足,有说这只是网传的谣言,有说确实有这么一道命令,但不论如何,冉闵确实执行了杀胡这件事。
冉闵积极推行儒家文化和晋朝制度,在五胡乱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汉族的达官贵爵们,好像回到了魏晋初年,找回了当时的风骨和文化。只是,冉魏并不长久,352年,其首都被前燕攻破,冉闵被杀。
听说冉闵被杀害后,方圆七里,草木皆枯,蝗灾、旱灾接踵而来。慕容儁不得不派遣使者祭拜他,并谥曰:武悼天王。
杀胡令,让冉闵争议不断,也让冉魏这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小国,留下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关于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好杀成性的屠夫,两种争论永无止境,他好像是那个替汉人以暴制暴的英雄,在胡人们肆虐大好河山时,他用手里的刀告诉胡人,这里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可是,他在杀胡的时候,恐怕不是抱着替汉人争光的想法,似乎只单纯是个屠夫。
我们该如何看待冉闵
五胡十六国的时代,是悲惨的,也是残酷的。人民如草芥,被战争的镰刀一片片的割倒。从强盛的大汉王朝,到三国鼎立,再到如今山河破碎,这个凄凉的、尸骸累累的下坡路,总让人想找点什么抒发一下心里的愤满。
冉闵的杀胡令就成了很好的渠道,他好像是汉人反抗悲惨时代的一把亮眼的刀,闪着荧荧的光。可是,一个人被称为英雄,肯定不是因为他杀的人够多,而是因为他的追求。
杀人也好,战争也罢,只是手段,而绝不是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冉闵的杀胡令是这样吗?
在这场滥杀中,后赵留下来的遗产瞬间分崩离析,太宰、太尉等一众高官逐渐出逃襄国,几个将军割据称王,自立山头。
冉魏在这场杀戮里好像没得到什么好处,本就贫弱的国家,马上就要四分五裂了,除了发泄掉汉人经久积压的愤怒。冉魏却失去了很多的人才,也失去了很多人民,一个刚刚成立的,如雏鸟般脆弱的国家,失掉了一只翅膀。
依靠杀人的数量,不管你杀的是什么人,都很难称得上一句英雄。
冉闵也不是一个好皇帝,年初登基,年底便立自己的儿子为大单于,精选千名胡骑作为随从,这么看,杀胡令好像也只是有选择的杀胡。
他性格多疑反复,350年正月,冉闵在石鉴还在位时,改国号为卫。两个月后,他杀掉石鉴,在李农以死相劝其称帝下,在南郊登基,再改国号为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