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眼中的商纣王:黑锅可以不背,亡国却无可推卸

2020-10-03 23:37:26 作者: 伟人眼中的商

再看甲骨文,“册”就是将人开膛破肚切成两瓣的肉类加工手续,按照年代推测,这位倒霉的“方伯”恰恰是姬昌,主祭则是帝辛之父帝乙。被解读的甲骨片总不可能被造假吧?如此一来可以推测,季历甚至历代周先王也可能被“用”掉了,更战俘没什么区别。而伯邑考也是被“用”掉的准西伯侯或在任,而史书没有提及后裔的存在,于是有了次子姬发继位一事。

PS:“册”字在甲骨文也有“册封”之意,这里取其上面的之意。

总之,殷商的策略可以概括为“恫吓”而非实质性的削弱,一百多年来拉足了仇恨,以至于周武王在牧野誓师还在不自称王而称“太子发”,表示继承文王遗志的意思,可见他们早就想动手了。

▲妇好墓中的人头火锅:少女头骨的钙质严重流失,显然是烹饪过的,能够让贵族在祭祀后分享,倒霉蛋必定不是卑贱的普通奴隶

朝歌真是吓人的存在啊,如果每任西伯侯的宿命就是去祭坛给商王祖先传话,相信姬发是不愿意干的,为了生存这个商不翦也得翦了。同时各路诸侯也是怕极了朝歌城的祭祀大典,纷纷跑到西岐示好,形成了“三分天下而又其二”的势力版图。

▲齐桓公就是姜子牙的后裔

顺便提一句,“姜”是东夷姓氏,吕尚(姜子牙)出现在西岐意味着东夷残党与西岐的强强联手,他后来被封为位高权重的齐候可以验证这一点。

再说说内部,众叛亲离倒是不假,《史记》说唱反调的比干和箕子分别被杀死和囚禁,微子则跑到了西岐,后来连宗庙的官员都去了,还带着吃饭的家伙(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这个事情说明了殷商的内部矛盾,却一点也不简单。

▲向箕子一样逃到朝鲜才是正确的跑路

跑路说明朝歌城已经没了他们的活路,太师和少师都是高级神职官员,老大比干已经亲自向先祖述职,下一批就该是他们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结合商人“好鬼神”的传统,与王权的冲突时有发生,帝辛祖父武乙因对鬼神不敬而被“暴雷”震死,可以理解为政治谋杀事件的神鬼化,而好大喜功的帝辛则将这场斗争推向了白热化,二人的离开说明了朝歌精神支柱的分裂。

▲京剧《哭祖庙》,北地王刘堪于蜀汉灭亡时

问题在于他们带着吃饭的家伙去了西岐,乐器就是礼器,跟祖宗排位差不多,历史上亡国时分哭庙的大有人在,几时见过带着祖宗排位去投奔敌人的?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党的文献》1955年第4期

这一点主席看得是异常透彻,别看今天都是一家,当年的商周部落不啻于西周和犬戎的关系,殷商贵族们通敌叛国乃是实锤,绝非用“暴虐”可以搪塞的。同时三代毕竟是家族企业,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商王朝没了,他们俩撑死就能在周当个世袭乐工,相信是非好歹还是拎得清的。

▲再怎么大义凛然,也掩盖不了叛国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被绑着去的,以至于上厕所都要打报告,这就是“解手”的典故。

做个总结,商灭夏或许是实力使然,而西岐翦商则是偷袭、阴谋和算计的结合体,两大文明进行了征服式的融合,也带来了古华夏文明的分水岭,今人俗称的“龙凤呈祥”其实是周商文明的结合体,以轩辕黄帝后裔正统自居的周人再次抬头,龙图腾也压制了殷商的凤凰(玄鸟)一头。

▲“商人”的说法正是源于殷商的传统

现实中,天才政治家周公将大规模人殉行为归于非法,用“敬天保民”的思想约束住了曾经喜怒无常的神谕,将人民的意志凌驾于苍天的喜怒之上,这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代表着商业和工业文明的殷商永远被置于农业和稳定的政治架构之下,民族整体气质则少了许多灵动,这里就不细说了吧。

最后提一句,怎么得的就会怎么失去,西周后来亦亡于内外勾结的叛乱,迁都也未能挽回颓势,周天子突然发现周边的势力每个都不比自己弱,而更难受的是:所有的威胁都是自己当年亲自册封并培养出来的,要么是亲戚,要么是盟友兼功臣。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找外援,礼器则代表着诚意,从一线城市跑到乡下去寄人篱下,他们希望借外力挽救在朝歌的政治败局,可惜低估了西岐的野心。

嗯,跟“烽火戏诸侯”事件一个节奏。

▲上文出自《论语.微子》,话是柳下惠说的: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这是在打微子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