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时钟是唐朝后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隐患,可以说唐代的阉党之患丝毫不亚于七百多年后的明代。唐肃宗以后的几代唐朝皇帝,都对宦官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们知道宦官专权,扰乱朝纲,长此以往,国家必然倾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利用宦官去节制军事将领的权势,当然也包括藩镇上的节度使。这一点在唐德宗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德宗上台极力打击宦官势力
由于唐德宗李适的父亲,也就是唐代宗李豫是由宦官扶植起来的,因此德宗自幼便见证了宦官是如何飞扬跋扈,扰乱朝纲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他即位伊始就决心要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而且德宗也确实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他下旨将居心叵测的太监刘忠翼赐死。
到了建中元年,德宗派宦官到淮西,给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颁赐旌节。而李希烈“按照惯例”给代表皇帝的宦官送了许多好处,这在代宗朝根本不算什么事。但德宗知道之后,立即对这位宦官施以杖责,并将其流放到边远地区。德宗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效果,建中初期,宦官的嚣张气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出使各地的宦官也不再敢随便索取贿赂了。
分水岭:泾原之变
唐德宗前期对于宦官的打击是十分给力的,但好景不长,782年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次年,德宗征调泾原之师前去平叛,结果泾原镇发生了士兵哗变,并且一举攻陷长安,德宗仓皇出逃奉天。这一事件也使得朝廷颜面扫地。叛乱被平定之后,惊魂未定的德宗便失去了进取之心,更为严重的是,泾原之变让刚有起色的削藩计划被迫中断。
德宗朝后期,宦官开始逆袭
唐德宗回到长安之后,出于对宦官们一路上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感谢,迫不及待的将禁军统领的大权交给了窦文场和霍先鸣两位宦官。兴元元年,德宗又下旨将神策军分为两厢,分别由二人统领。到了贞元年间,神策军的规模逐渐扩大,德宗又授予二人为神策军中尉,位在神策大将军之上。由此可见,经历了泾原之变的磨难后,唐德宗开始将宦官是作为自己的亲信,与他们一起分享手中的权力,他认为宦官的权力源自皇权,所以不会背叛皇帝。只可惜他算的到身前算不到身后,他的长子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等人立志改革,因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而被迫禅位给唐宪宗。而这祸根其实就是唐德宗自己埋下的。
其实唐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泾原之变摧毁了他对中央禁军的信任,而朝廷的大臣此时又大难临头各自飞,根本无法依靠。只有窦文场和霍先鸣两位宦官一路追随左右,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俗话说唯有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这对于唐德宗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知恩图报”,但对于江山社稷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文:兰台令局
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