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集体露面!一组隐秘陶俑揭开播州土司文化神秘面纱

2020-10-04 15:27:58 作者: 文化 | 集

文:应腾

在发掘出土的陶女俑中,包含女立俑3件。虽然残缺,但依旧能分辨出她们或上穿棉袄,下穿长裙;或穿半膝裙,腰间系带;或里面穿紧身衣,外穿直领小背心……总体来说,一个个都是精通穿搭技巧的girl!

300多年前的明代女子,流行什么样的发型呢?从女俑的发式上看,分别有双髻、高髻和椎髻三种头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发现,明代女性发式造型并不多,但越是简单的头式,越显干练又不失温婉。

通过观察明代陶俑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陶俑底座都设计简单,没有过多寓意。但在这组陶女俑站立的底座中,有一件女俑竟站在一般用于安置佛、菩萨的“须弥式”底座上。这“另类的操作”让考古人员不解,其中有何寓意?令人遐想。

除了女俑,发掘出土的还有7件男俑、4件骑马俑和俑头11件。仔细观察发现,陶俑虽造型相似,但形态和服饰都略有差别。

墓室是现世生活的镜像,远古的墓葬幸存至今,成为丰厚的遗产。黄土之下,古人创造出不亚于人居文明的另一重世界。而世人与故人的真情,贡献了超乎想象的创作力。

“在我国的文物工作中,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告诉记者,保护,特别是抢救性保护,永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50年发现第一座杨氏土司墓葬至今,贵州已确定墓主身份的墓葬达15座。

而墓葬形制、用料和雕刻状态的变化轨迹,和杨氏土司在播州从发展、壮大到衰退相一致,“你能感受到比史书描写得更直观,生动的播州土司文化。”周必素说。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使每一件陶俑,都真实负载着数百年前,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通过部分陶俑的修复复原,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几百年前播州地区的太平景象。

小小剑袋,方显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