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过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70件明代陶俑“微表情”,让你对播州土司文化产生兴趣,那么这组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修复的陶俑“表情包”,将为你解开关于播州土司文化的另一谜团。
几十年来,遵义县团溪镇白果村雷水堰旁的一个单室墓,因三块墓碑及碑文记载,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播州第二十五世宣慰使杨辉”墓,曾遭到盗墓贼的盗扰。
1988年,考古人员在对此墓葬进行清理时,先后发掘出陶、铁、漆器共87件文物。其中包括现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由70件陶俑组成的“土司仪仗队”。
但发掘文物的数量越多,越让考古人员不解——墓室内棺床上放置有陶罐等器物,似乎不适合葬人,同时,也没有发现棺椁、棺钉、棺板等相关遗物。从整体布局看,三个墓碑只对应一个墓室,墓主杨辉这么“不走寻常路”吗?
时间来到2006年底,当地村民在“杨辉墓”附近发现有盗墓痕迹。考古人员通过现场的残陶俑、器物形制等方面推断,这座三室并列的石室墓,应该是明代播州某位土司的墓葬。
2015年5月,为配合海龙囤申遗工作,并了解清楚新发现的石室墓和此前发掘的“杨辉墓”有什么关系,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再次进行勘探和发掘。
令人意外的是,三个月的发掘工作,颠覆了此前考古人员的判断——不仅发掘到佐证墓主杨辉,和他夫人田氏身份的“墓碑铭文”,还在各墓室发掘清理出铁棺钉204枚,及陶、铜、金、银等不同质地的随葬器物120余件,钱币37枚。
而让考古人员心痛的是,该墓墓门被盗墓贼炸毁,墓内遗物被盗掘一空。但让考古人员震撼的是,在杨辉夫人俞氏棺床下的“腰坑”内,竟存有保存完好的7件随葬品。而这,也是考古人员在贵州发现的首座完整明代“腰坑”。
至此,“贵州发现真正播州土司杨辉墓”轰动考古界,“杨氏土司文化遗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并入围“2015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场近30年悬而未决的考古谜团,终于揭开。
那么,此前发掘的墓葬又是什么性质的呢?对此,贵州省文物考古所专家认为是有着“防盗作用”的“疑冢”。
遗憾的是,因墓室曾遭到多次严重盗扰,发掘出土的陶俑支离破碎,且大部分都是碎片。时至如今,经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我们将带大家从一件件拼对修复的陶俑中,解读有关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故事。
在对出土陶俑修复时,考古人员将其与此前发掘的70余件陶俑对比发现,真杨辉墓中的陶俑,不仅面部刻画更细致,上釉施彩、烧制工艺更好,还发现了难得一见的“陶女俑”!
史料记载,明代一般不再以俑随葬,而陶女俑更是“少之又少”。如今,我们从杨辉夫人墓出土的女俑中,不仅能一睹其样貌,还能感受那一时期女性的生活气息,和墓主生前显赫的地位。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真正的杨辉墓中,留给我们的完整陶俑并不多。透物见人,难得一见的女俑,向人们揭示明代播州女子舆服制度、生活方式;一件件残破的陶马俑、俑头,和一个个细微的表情,无不展示出明代陶俑技艺和土司文化的特征,为考古研究者提供信息翔实的生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