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载,“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遭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
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始祖俞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俞大猷自幼家贫,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10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
15岁后,俞大猷先后拜王宜、林福及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从而汲取了三家所长。
俞大猷对三位老师的教导都能够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后又拜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之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1522年,俞大猷20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他被迫弃儒就武,但并没有中断学习儒家之道,而是于繁忙中抽出时间,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
元末至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他们流窜到我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和掳掠,无恶不作。至明中后期,倭祸严重,江浙首当其冲,受害最烈。倭寇与当地不法分子相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消灭倭寇,明朝从1547年开始委派官吏,加强海防,展开抗倭斗争。
1552年,倭寇大肆侵扰浙东沿海。由兵部推荐,派出身贫寒、战功擢升为广东都指挥佥事的俞大猷从广东带兵到浙东、苏南平倭,受命为宁台参将。
当时,倭寇已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不到一个月,竟连袭浙东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无所不为,根本没有把明朝军队放在眼里。
俞大猷到任后,立即派出小分队进行侦察,发现倭寇的流动性非常大,其主要接应的方式是战舰随行,每到一处就下舰登陆,抢掠后乘舰而遁。浙东地区地势复杂,水路又多,自然给明军的追剿带来了很多麻烦。
在分析敌情后,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军事将领,俞大猷认为明军主要的战术不应该是尾随追击,那样只能在倭寇背后打转转,总也追不上。
最好的办法是清理河道上的敌舰,令敌回救,然后以重兵逐之下海,边逐边击,并事先在沿海布下舟师,形成包围之势。
俞大猷的方略受到了上司的支持。他被授权调集福建沿海的明军舟师,以福建制造的楼船分布沿海岛屿,伺机率领精锐部队沿河道突袭倭寇战舰。
1553年,俞大猷率闽中楼船突击普陀山的倭寇新巢。次年,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以福建楼船战于宁波、绍兴、松阳诸郡,焚舟数十艘,斩俘敌千余人,一显楼船的威力。
这场战斗也是舟山抗倭历史上首次大捷,影响深远。为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当地百姓为了褒扬俞大猷抗倭的业绩,又在沥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后人瞻仰。
1554年,倭寇据宁波普陀,俞大猷率将主攻之,败贼于吴淞所,代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击贼于平望,再战于六金坝,皆获大捷。
1555年,新倭犯苏州陆泾坝,直抵娄门,俞大猷偕副使任环,大败贼于陆泾坝,继又破贼于吴江莺脰湖,追击于马迹山,生擒倭寇首领金泾和许浦。
白茆港之贼俱逃出海,俞大猷再追击于茶山,一月之间,将浙东陆上倭寇打得东逃西窜,令倭寇闻知俞大猷的名字就心惊胆寒。
廷臣争言俞大猷军事干才,遂于1556年以俞大猷代浙江总兵官。
俞大猷在西庵、沈庄、清水洼、黄浦等战役连获大胜,诏还世荫,加都督佥事。继败盘踞舟山之贼。
后来,俞大猷又取得大同、兴化大捷。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俞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守金门、武平时,都建“立马读易轩”,读书授众不绝。
俞大猷一生的思想,当可归入闽学一派。他把闽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付诸实践,其治军,以《易》来指导剑术和战阵法式,以儒家的忠、义、仁、信等取信于士兵;其理民事,亦以儒家的仁、信等来折服百姓;其在抗倭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主观上是激发民族正气,发扬朱熹的攘夷思想,以卫护我国的主权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