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然而反过来,作为皇帝即使你武德充沛,如果没有文事,那你也是很悬的。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可能说你独夫民贼啊,穷兵黩武啊,好大喜功啊,等等。所以有远见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千秋功罪,不能任由人们去评说,就去主动掌握话语权,把笔杆子牢牢控制住。
比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上位,就亲自指导写历史的臣子:你们要秉笔直书。李世民也编撰前面很多朝代的史书,表示自己是正统,可以给前面的皇帝盖棺定论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也费了好大劲编修《永乐大典》。
康熙几乎打了一辈子的仗,虽曰守成,实同开创。但是他在文化方面没有落下,比如顺治开始修撰的《明史》,康熙就格外努力。目前最著名的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康熙字典》和《古今图书集成》,都是在康熙帝的授意下编撰的。雍正虽然抹灭了陈梦雷等人对《古今图书集成》的贡献,但是事实胜于歪曲。
雍正没有继位前,忙于激烈的皇储之争,继位后,还要处理皇储争斗中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如因康熙晚年精力衰退和皇子闹事而荒疏了的政事、皇储争斗中拉帮结派引起的朋党之争等等。他很少有时间处理文字方面的系统工程,他把《古今图书集成》随便修改一下,算是正式完成,然后刻印几十部分赐宗室大臣。这也算是文事吧。
乾隆没有经历储位之争。被祖父康熙帝抚育了一段时间,更能赢得父亲雍正的关注,所以他的储君之位算是早早确定了。虽然和父亲雍正一样喜欢事必躬亲,也和祖父康熙一样责无旁贷、不愿大权旁落,但是从小学习政事的乾隆,靠着康熙开创的密折制度和雍正开创的军机处,加以优化改良,不仅使政务更加畅通,自己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乾隆即使勤政,也不必像雍正那样,每天批写几万字的谕旨。
这样乾隆就更有时间来思考战略上的全局上的长远的大事,那么文化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眼帘。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下旨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任命过继出去的儿子永瑢为总裁。永瑢被安排在四库馆只是执行乾隆的旨意,真正的总裁是乾隆自己。
对父亲处理党争、对待亲人的过激行为,乾隆不以为然,虽然他对大臣宗室温情脉脉,一旦面临可能的隐患,乾隆更会决绝处置。继位初期,乾隆处理了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个朋党之首。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这时候告诫乾隆小心四库馆成为朋党再起之所。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草野之中,四库馆作为国家的重要项目聚集地,也是人才的渊薮。牛人聚集多了,难免相互攀援,结成朋党,同气连枝。乾隆用心留意那些想要结朋党为奥援的人,并彻底根除。陆费墀之所以殒命,是乾隆想要防范朋党于未然,因为陆费墀和于敏中过从甚密。
由于四库馆内对满族汉族、汉学宋学、文臣武将等兼容并包,再加上乾隆的艺术管理,这里并没有成为朋党之所,反而能澄清士习、使儒风更加兴盛。像黄宗羲、顾炎武等遗民不愿出仕,但他们的学生子弟纷纷加入清朝政府,参与编书修书,这表明他们从文化上认可了清政府。
欢迎点击关注,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有趣知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