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传下来一幅名画,画中找到隐藏的防伪标记,作者竟然是他

2020-11-04 13:23:10 作者: 五代时传下来

台北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名画,它是当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不过有趣的是,如此著名的画作,其作者身份却成了一个谜团,直到专家发现画内的“防伪标志”后,最终才确定了作者。“防伪标志”究竟是什么?名画的作者又会是谁?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创建于1962年,是我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作为一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博物馆,该院藏品超过70万件,并称得上是“件件精品”,其中字画共有5424件,宋画占据总量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众多杰出的宋画之内,有一幅画非常著名,它就是《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时期典型的绢本墨笔画,所描绘的场景为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刻画了北国秀丽的山河风光。该图具体内容为巍峨高耸的山体之上丛林茂盛,在山谷深处,还有一瀑如线飞流百丈而下。山峰下的巨岩突兀林立,伴有溪水奔流,而在山径之上,还有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些许生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溪山行旅图》之上,有明代画家董其昌所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观”10个字,因此该画作者也被认定为是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然而学界却出现过不同的声音,认为《溪山行旅图》的作者并不是范宽,单凭董其昌题字而下结论,显得有些仓促与贸然。因为在此之前,董其昌也为《龙宿郊民图》与《雪图》写过题跋,但是其所用词汇都是“鉴”,而非《溪山行旅图》中的“观”。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范宽究竟是谁?范宽,名中正,字仲立,是北宋著名画家,跻身于“北宋三大家”之列。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自悟机杼,随即移居南太华山中,长期观摩写生,令山川气势尽收胸中,形成北方画派独特的风格流派。时人称颂范宽作品为“用笔雄劲浑厚,笔力挺健,墨韵厚实而滋润”。

一直以来,李先生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馆长,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溪山行旅图》的研究。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他的不断探索研究下,终于找到了《溪山行旅图》作者为范宽的证据。

李先生素来有喜欢临摹字画的爱好,多年以来,经他手临摹的字画,共有几百幅,其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是当今书画界的“大才子”。在李先生对《溪山行旅图》进行临摹时,他会用放大镜观察各处细节,并且进行仔细勾勒,直至与原画完全相同,方才继续观察描绘。可就在其临摹至《溪山行旅图》中的古树簇叶时,他却意外发现了两处淡墨痕迹,虽然其隐藏于树叶之中,但还是显得有些特别。李先生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来两处淡墨痕迹看似是树叶,其实应该是两个文字,即好像是画家的签名。

猜测始终是猜测,想要彻底揭开淡墨痕迹的谜团,还需要经过专业的墨迹复原。为此,李先生特意找来了书画界专家前来复原,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众人一致确定,隐藏于树叶下的两个字正是“范宽”。此事一经传来,立即引起了学界的一片轰动,不少书画专家同意李先生的看法,但是也有人认为,正是这样的签字,才暴露出此画并非范宽所作,原因是范宽题字绝对不会称呼自己为“范宽”,而应该是“范中正”或者“范仲立”,如此一来,更说明造假者欲盖弥彰。

不过话说回来,认为《溪山行旅图》非范宽所作者仍占少数,多数专家与书画大师依然持肯定意见。当然,这些文学泰斗并非只有一个证据,相反,根据画中的内容与风格,他们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持肯定观点的专家们认为,该画笔墨技法极为独特,最明显的一点便是画作中使用的“雨点皴”技法。雨点皴又称豆瓣披,为长典型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专门用于表现山石的苍劲与厚重。《溪山行旅图》中的山石,正好符合这一点,并且技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做到了张弛有度,属于娴熟画家才能达到的境界。

其次便是整幅画作的构图非常巧妙,《溪山行旅图》的主山场景占据了画面的2/3,其造型浑圆饱满,成为了整幅画中的主要角色,继而给人一种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受。

最后则是作品的层次感,从哲学角度来看,《溪山行旅图》共分为三个层次,即前景、中景、远景。前景中的行旅二人,打着赤膊,牵着驴子,艰难的蹒跚而行,表现了尘俗世界的辛苦无奈。中景画幅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着僧袍的修行之人,其动作似乎是要经过危桥到达彼岸的寺院,象征的修炼者辛苦求道的不易。远景即是画中的主峰,其浑圆巨大、高耸入云之态,诠释了作者努力攀登的进取思想,伴随着身体两侧的飞瀑与流泉,体现了作者对未知事物的无限敬意以及勇于攀登的决心。

正因如此,众专家都认为,《溪山行旅图》的真正作者正是范宽,此画画功、技法和境界均属一流,绝非二流画家能够随意画出来的,称其为“宋代山水画之代表”,可谓是当之无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