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只是有名无实的虚职的官职?

2020-11-04 13:24:22 作者: 历史上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我们能确定朝代的时间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朝代更迭,政权过渡一次次发生,而在这其中,产生了无数的官职,有的并改朝换代所摒弃,有的一代代传递下来,无论是经过了怎样的历程,都有很多的官职其实只是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不过是有名无实罢了,这是皇权斗争的结果,也是政治稳定必不可少的。

说起有名无实的官职,“三公”就要首当其冲,这三个职位在周朝就已经产生了,后世的史学家根据《周礼》推断得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当然在不同的朝代,三公的具体指向还是有不同的,比如在秦朝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后汉到隋唐的大部分时间里,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个不必太在意。

三公在最初是很有权力的,能够担任“三公”的人一定是朝野之中德才兼备的人,他们直接对天子负责,并帮助天子管理各种政事,地位相当于宰相,其实就是位极人臣,地位尊贵,手中权力也大。

但随着汉朝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在不断激化,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开始逐渐削弱“三公”的权力,又“三公”的称号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人们一般选择把朝野之中权力最大的三位官员称呼为“三公”。

东汉末年还有四世三公的说法,可以说地位还是尊贵的,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三公虽然是正一品官职,但已经是虚设的职位,三公的授予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比如重臣去世后可以被追赠为三公之一,或者有朝中重臣致仕后也可能会被授予三公之一的官职,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三公的官职是空置的,贞观时期也不过是长孙无忌房玄龄还在朝中的时候有了三公的官职。

要知道,唐朝的官职中,一品和二品官职基本都是虚设的,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真正掌权的是正三品的天然宰相以及正三品一下的北授予宰相职责的官员,这些是唐朝实行群相制的结果,目的自然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说到唐朝就不得不说唐朝时期的那些大将军,比如说骠骑大将军、镇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听起来是不是威武霸气?是不是感觉特别厉害?

实际上,这些都是武散官,其中骠骑大将军是从一品,镇国大将军是正二品,而镇军大将军是从二品,单从品阶来看,那是相当厉害了,但是毕竟是武散官,既然是散官,就约等于虚职了,位高无实权,看着好而已,即便是如此,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这样的虚职的,程咬金去世之后就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

明朝时期,“三公”作为朝廷的一品官员已经不再授予活着的官员了,“三公”一般作为一种荣誉称号用来追授死去的那些优秀的官员。这同样是明朝皇帝加强皇权的结果,朱元璋登基后对官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明朝官员只要贪污的钱财达到六十两就会被斩首,这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官员的严格。

而“三公”作为官员的最高级别自然是不会授予活人了,所以“三公”作为一个虚职,虽然地位崇高,但手中并没有一丝的实权!但还有有例外的明朝有一位厉害的人物在活着的时候被授予了“三公”的称号,他就是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这位厉害的改革家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

而在万历时期的张居正虽然权势滔天,但权力的来源是他“内阁首辅”的称号,他之所以能够在生前被授予“三公”的称号,一方面是因为他为“万历新政”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他也是当时万历皇帝的老师。

说起来,这真的是一位铁面无私的老师,只要万历皇帝犯了错误,这位严格的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对他进行训斥,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政绩出色再加上皇帝的尊重这才让张居正在生前就被授予了太傅与太师的称号。

我们看三公权力的架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官员与皇帝关于权力的争夺,但官员权力的来源还是来自于皇帝的赋予,所以“三公”失去权力是不可避免的事。虽然在古代地位崇高但权力低微的官职并不只“三公”一种,但“三公”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三公”代表了官员的最高等级,但却并没有实权,这似乎说明了在皇权与官权的斗争之中,皇权永远是属于胜利的那一方。

但是皇帝容易吗?并不容易,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朕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