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蜀汉的武兴督军蒋舒,在位庸碌无为,蜀汉朝廷让人代替了他,派他去协助将军傅佥把守关口,蒋舒因此怀恨在心。
钟会派护军胡烈为前锋,进攻关口。蒋舒假意向傅佥说:“如今敌兵到了,不去进击而闭城自守,不是好的计策。”傅佥说:“受命守城,以保全为功,如果违命出战,而丧师辱国,死而无益。”蒋舒说:“你以保全此城为功劳,我以出战打败敌人为功劳,希望我们各行其志。”
蒋舒于是率领他的兵士出城。傅佥认为他是去交战,因此没有防备。没想到蒋舒直接带兵迎降胡烈,胡烈乘虚袭击城池,傅佥格斗拼杀而死。傅佥是傅肜之子。钟会听到关口已被攻克,就长驱直入,缴获大量粮食物资。
【点评】
阳安关(唐代以后改叫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其关口依仗天险,易守难攻。当年曹操打张鲁,久攻不下,是因为夜里麋鹿受惊乱闯军营,这才侥幸拿下阳安关;刘备鏖战阳安关一年多,即便斩了夏侯渊在如此优势下,仍然最终没有拿下阳安关,后来曹操主动放弃汉中,这阳安关才被蜀汉占有;诸葛亮出师北伐,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安关作为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
如此易守难攻的雄关,这次竟然被钟会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历史,有时候是由一些小人物“书写”的,这里左右着蜀汉兴亡的小人物就是蒋舒。蒋舒在国难当头的重要时刻,他想的不是保家卫国,而是要泄私愤,因为他被降职了。蜀汉的将领安排也是如此儿戏!这么重要的一座关隘,居然让一个没有能力而被降级的人来当助手。
有个疑问:即使蒋舒叛变了,阳安关也不至于被轻易攻克啊?
守城主将傅佥是名将傅肜之子,史书说,佥长于谋略,并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这里面,没有说具体的战斗过程,只是说“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大概情况是,蒋舒投降后,假装战败回城,傅佥没有防备,被魏军乘虚而入。
当初,刘备在猇亭之战为陆逊击败,傅佥的父亲傅肜率部为刘备断后,吴国将领说让傅肜投降,傅肜骂道:“吴狗!安有汉将军降者!”最终,奋战至死。今天,傅佥格斗拼杀而死。父子俩都为刘备的江山而献身,就连对手也非常尊敬,“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三国演义》作诗叹道:“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
姜维早先的战略设计是:放弃汉中北面的关隘,收缩防守,退至汉、乐二城及阳安关,把敌人“放进来打”。只要这三个战略据点坚持住,钟会的10万大军也只能在险隘之下没有办法,接下来他就会粮草不继,将士疲惫,这时候,姜维的“游军”即野战部队,再出击攻打疲惫之师。
但是,没有想到,汉中天险竟然这样轻易被攻克,宣告了姜维所谓的“放进来打”的战略彻底破产。
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大营,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阻截,金城太守杨欣奔赴甘松。姜维听说钟会诸军已经进入汉中,急率军东还。杨欣等人在后面紧追至强川口,激烈交战,姜维败走。
姜维又得到情报说,诸葛绪扼守桥头,已把退路堵死,姜维于是进入孔函谷,扬言从北道袭击诸葛绪背后,诸葛绪急向后撤退三十里。姜维在进入北道三十里后,确知诸葛绪撤退,立即回军,通过桥头;诸葛绪发现上当,再回军阻截,姜维已过去一天。
【点评】
姜维在他有生之年,又抖了一个小机灵,把诸葛绪骗了一把,可惜,这种小机灵对于大局已经于事无补。
姜维于是回到阴平,集结士众,准备进军关城,还没到达,听说关城已经陷落,就往白水撤退,路上遇到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抵御钟会。
冬,十月,蜀汉向吴国告急求援。十月甲申日,吴王孙休派大将军丁奉率领督诸军进兵寿春;让将军留平到南郡的施绩那里,商议向何处进兵之事。再派将军丁封、孙异向沔中挺进,救援蜀汉。
曹魏帝曹奂,以征蜀诸将捷报频传为由,命大将军司马昭进爵位,一如前诏。司马昭于是接受,任命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点评】
汉中被攻下,司马昭的最低目标已经实现,所以他不再扭扭捏捏推辞,爽快地接受了皇帝的诏命。
邓艾进军到阴平,挑选了精锐部队,想要与诸葛绪一起经江油进攻成都。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任务是阻截姜维,没有诏命让他进军成都,于是引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想要专揽军事大权,就秘密报告说诸葛绪畏敌不前,朝廷下令将诸葛绪用槛车押送回京,押回京师。诸葛绪的军队全部隶属钟会。
【点评】
占领汉中后,魏国这时完全可以收手,因为剑阁也是一道天险雄关,姜维与廖化、张翼、董厥的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在此,想拿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剑阁这个关口,其余都是高山峻岭,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也!
既然如此,邓艾为什么要打进成都?一是,他认为蜀军已经被打花了,军心不稳,这时出其不意,定能一举成功;二是,他战前反对伐蜀,现在被打脸,汉中主要是钟会搞定的,他只是负责阻击姜维,最后还让姜维跑掉了,若没有点功绩,回去肯定被司马昭收拾,诸葛绪就是例子。
但是,他的进攻成都方案可行吗?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