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是如何隐忍蓄势的?

2020-11-07 15:29:55 作者: 白手起家的朱

父母双亡、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通过努力打拼,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带兵攻下滁州。

濠州城内,彭大自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地位在郭子兴之上。而朱元璋虽然此时已有三万人的兵马,还打下了滁州,但仍是郭子兴的部下,地位低于彭大、赵均用。

彭大死后,其子彭早住继称鲁淮王。

彭早住、赵均用派人告诉朱元璋,让他率兵去守盱泗。

赵均用和郭子兴素来不睦,还曾绑架郭子兴,幸有彭大相助,郭子兴才能脱险。而彭大死后,他的儿子彭早住虽然继称鲁淮王,但毕竟年幼,没有实力和赵均用抗衡。所以,让朱元璋去盱泗,很可能是赵均用、孙德崖等人设计的陷阱。朱元璋如果听命去了,恐怕凶多吉少。

朱元璋显然看出了这一点,找理由推辞不去。“上以二人粗暴浅谋,不可与共事,辞,弗往”(《明太祖实录》)。

但是,对方能接受朱元璋的委婉推辞吗?如果对方不接受?很可能还会想别的办法来找茬,更何况郭子兴还在濠州。和对方硬碰硬、撕破脸显然不是上策,先不说真打起来,输赢未定,损耗巨大;再者,双方都是红巾军,真的动起手来,万一元军趁机来攻,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怎么办呢?示好、示弱。朱元璋派人给赵均用左右亲近之人送礼,请他们帮忙说好话。双方本是唇齿相依,若真闹翻,无异于自剪羽翼,削弱自身实力。

经过一番好言劝说,郭子兴才得以脱身,带着一万余人来到滁州。“上又使人赂其左右,以解之,子兴乃得免”(《明太祖实录》)。

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手下的三万多人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十分高兴。

可是没过多久,郭子兴便听信谗言,对朱元璋心生猜疑;不仅把朱元璋身边亲近之人全都调走,还想把李善长提拔到自己那儿,“悉夺左右任事者,又欲拔李善长置麾下”(《明太祖实录》)。

虽然李善长坚持不肯,只得作罢;但是朱元璋失去了兵权,“四方征讨总兵之权,上皆不得与”(《明太祖实录》)。

面对领导的猜疑,抱怨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赢得信任,证明自己的价值。

朱元璋的能力,郭子兴无疑是清楚的,可他毕竟不是自己的的亲儿子,万一关键的时候靠不住呢?

朱元璋没有抱怨,而是对郭子兴更加恭敬。

从人数上看,朱元璋的实力已经超过了郭子兴。但是如果真的和郭子兴反目,朱元璋将会面对什么情况呢?丈夫和养父闹翻了,马皇后会左右为难,可能影响家庭和睦;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岳父翻脸有违孝道,有损名声,易招致非议;再者,和郭子兴闹翻,自己何去何从?不再是红巾军了吗?

朱元璋和马皇后想方设法,努力证明自己的忠孝之心,逐渐化解了郭子兴的猜疑。

元至正十四年十月(1354年),元丞相脱脱分兵围六合。六合是滁州的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朱元璋的极力劝说下,郭子兴同意朱元璋带兵去解救六合。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大败元军后,朱元璋派当地年长者归还俘获的马匹,并供给军需,说好话求情。

当时脱脱正率百万大军围攻高邮的张士诚,元军的实力还比较强大。元军一旦增兵,恐无胜算。朱元璋主动示弱,滁州得以保全。

通过六合之战,朱元璋重获兵权,并于次年攻下和州。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逝,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位居第三。

朱元璋对此并不满意,“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明史·本纪·太祖》)

当时队伍中的多数人是朱元璋招募收编的,朱元璋有勇有谋,作战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人才济济,不但有骁勇善战的武将为其冲锋陷阵,还有李善长、冯国用等读书人为其出谋划策,缺乏作战经验的郭天叙显然不是他的对手。

朱元璋虽然不满,但并未与郭天叙公开闹翻。

郭天叙是郭子兴的亲生儿子,有一定的支持者,和他公开闹翻,必然导致分裂。朱元璋显然不愿陷入这种内耗,并不热衷于与郭天叙“窝里斗”。

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当时声势正盛,可以倚藉,因此朱元璋在军中使用了龙凤年号;“然事皆不禀其节制”(《鸿猷录》),同时又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

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与各方势力巧妙周旋,不断积聚自身的能量,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