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室姓李,李白也姓李,为什么他到死都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世?

2020-11-08 16:24:00 作者: 大唐皇室姓李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性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于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段文字似乎是仅剩的参考依据,然而,其中的某些关键点仍语焉不详。尤其是李白的父亲李客究竟为何会携家带口跑到广汉隐居,或是逃到蜀地避难?倘若是因为国破家亡所以不得不前往异域落脚的话,那么,李白这一支为何不早日回到原籍?如果是因为李家的某些历史性原因(如违背唐律遭到发配),同样没必要“潜还广汉”。因此,范传正的文字中存在漏洞。

基于上述研究,不少学者进一步推测,或许李白之父李客遭遇了某些变故,所以,才带着一家老小“逃归”或“潜还”,而且,这一原因还是不便示人的。现在史学界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字,都比较扑朔迷离,因此,我们无法理清李白这一支旁系是如何来到相对偏远的青莲乡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以《李白年谱》为基础,在里面收录的《杜诗补遗》和《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两段文字结合,进行比对。在此之上,再结合《周易讼卦》对“逋其邑”这三个字的释义进行推导,得出了一个崭新的结论:

李客之所以远走他乡,来到异域定居,未必是因为“宗室矛盾”,而是因为“任侠”及“避仇”。就是因为这种情况,李白才不肯在述说自己籍贯时,始终对某些关键之处避而不谈,或使用大量曲笔可以掩盖。出于古人“为尊者讳”的观念,这种情况实属常情。

倘若,上述某个学者提出的假设成立,那么,关于李白家世背景的历史问题虽不至于迎刃而解,起码不会如此扑朔迷离。

李白是个感情丰富的文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总会提到与自己亲近的友人、亲属,如:李白的妻子、儿女、朋友都频繁出现在李白的诗作中。而且,李白经常性地为亲近的人写诗寄赠,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然而,李白从不公开谈论自己的父亲,甚至,没为父亲写过诗。即便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一身份,李白也从不示人。哪怕是知交好友,李白也从不聊相关的话题,更别说是将这些内容付诸于文字了。之所以李白从不提及家世背景,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李白的父亲或为《侠客行》这首诗的原型,是个扶危济困的侠士,然而,因为生平行侠仗义得罪了不少权贵,李白担心将这些情节讲出来反而会使家族招致报复,所以干脆隐瞒下来;

二是李白的祖父或曾祖父,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玄武门事件,并在当时的皇储之争中站错了队,遭到了李世民一党的清算,所以,李白根本不会将这桩秘辛讲出,生怕被李唐皇室“斩草除根”;

三是李白并不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或在向朝廷申请入籍时出了岔子,李唐皇室并不认可李家的身份。

当然,若第三种说法成立,那么,李阳冰所提的“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或为虚构。

笔者本人最倾向的,还是李白父亲李客早年“任侠”。纵观李白生平为人处事,似乎都在效仿这种侠客的气质。也许,李白的父亲李客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只不过这种身份在当时并不被上流社会认可且容易为李氏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李白不得不隐瞒父亲任侠的内情。

参考资料:

【《与韩荆州书》、《与安州裴长史书》、《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