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这一细节推测,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2020-11-10 20:35:16 作者: 据这一细节推

吾所欲得《兰亭序》,可与我将去。——何延之《兰亭记》

#书画新国潮# 公元649年,也就是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一位老人身患重病,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我有一个请求,你是我最孝顺的儿子,你一定会答应我的”。儿子连忙点头,老人这次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么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在临终之际,居然会以这样的语气恳求他的儿子李治,那他临终的遗愿是什么呢?

唐太宗 剧照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时的最大遗愿就是希望能够将《兰亭序》带进陵墓,可见作为“书圣”王羲之头号粉丝的李世民是有多喜欢《兰亭序》。

昭陵

作为儿子最大的孝顺莫过于满足老父亲临终时的遗愿了,于是李治就把《兰亭序》和父皇生前喜欢的其他东西一起葬入了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按道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将在地下深埋而不见天日,默默度过余生,可万万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它就此人间消失。书圣王羲之

大家都知道,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百花齐放,辉煌发展的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平和自然,高雅飘逸的艺术风格引领风骚,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更是在一千六百多年间无一人能与之相媲美。

王羲之 远宦帖

王羲之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山东临沂。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可是有名的望族,王羲之在他父亲与叔父的启蒙之下自幼喜爱书法,他父亲特别擅长隶书与行书,他叔父绘画与书法都很精通。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天赋和创造力与他的家学渊源是密切关联的,当然也离不开他自己非常勤奋地努力,相传他练字洗笔曾把门前的池塘都染成了墨色。毕竟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王羲之还很年轻的时候就以书法功力深厚而著名于世。

王羲之《兰亭序》之始

东晋的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这一年的三月初三,是古人的修禊日,在这一日,人们会在溪水边进行祭祀,祈福免灾。这一天天气非常好,和风习习,阳光明媚。东晋社会的一群达官贵人们在王羲之的邀请下来到兰亭(会稽的山阴城,即今绍兴西南的兰渚山),在一个“之”字形的溪水旁错落而坐。王羲之命人在上游将盛满酒的酒杯顺流而下,当酒杯停在谁的面前便要作诗,若是作不出诗就要罚酒三觥,这个酒令引得大家齐声叫好,于是就开始饮酒赋诗,开怀畅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曲水流觞”的故事,充分展示了魏晋人士的风流与浪漫。

曲水流觞

当时在场42人,有人作诗两首,有人作诗一首,而有的人作不出诗就只能喝酒了,最后一共成诗37首,有人建议将这37首诗做成一个诗集,取名《兰亭集》。然后推选最有才华之人给其作序,此事当然非王羲之莫属,此时的王羲之已有几分醉意。

兰亭序

当然也是责无旁贷,也不推辞,便拿起他的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名闻天下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全文共324字,文字隽永,意境优美,内容一方面描述了当时曲水流觞的场景,一方面抒发了王羲之对天地、自然及人生的感悟。当然其最主要的价值还是它的书法艺术。《兰亭序》成为后代书法家难以企及的巅峰,别说是后代书法家,就连王羲之自己在酒醒后抄了数十遍,却再也写不出第一遍的神韵了。《兰亭序》下落之谜

王羲之对他的这幅作品也是极为喜欢,收藏起来后一代代传了下来,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手中后,因为王法极出家为僧,法号智永。智永和尚圆寂后便将《兰亭序》真迹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唐太宗

到了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在治理国家之余,也非常喜欢书法,尤其偏爱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王羲之的头号“粉丝”。太宗皇帝通过各种方法,甚至是不择手段,搜寻了不少王羲之的真迹,这其中便有久负盛名的《兰亭序》,这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才从辩才和尚那里“智取”而来。得到后太宗皇帝可真是爱不释手,没事就拿出来欣赏、临摹。

冯承素 神龙本

各位皇子还有王公大臣都想一睹《兰亭序》真貌,可太宗皇帝害怕会有一丝损坏,于是便想出一个办法,让大唐著名的书法家们来临摹《兰亭序》,将临摹本赐予皇子与各位王公大臣。这其中公认最接近王羲之风格的当属冯承素的神龙本。不仅冯承素,唐初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有临摹,但最终流传下来的只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摹本。从此以后,《兰亭序》真迹便一直在太宗皇帝手中,临死前还让儿子李治将《兰亭序》和他葬在了昭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