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往往阵前亡,古人战场单挑约架的情况,真的很常见吗?

2020-11-10 22:39:13 作者: 大将往往阵前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将出阵挑衅,找人单挑。随着谩骂、辱骂的不断升级,最后对方阵营里总有不长眼、不服的小哥上来迎战,双方你来我往,交战几个回合后,己方大将“唰”一刀劈下之后,对方便被劈落尘埃。

GAMEOVER。

随后,胜利的一方大将往往会再秀一个拉风的挥刀技,身后的兵卒们一看这个暗号,便打鸡血一般兴奋地喊着“冲啊”,无畏地冲杀了过去。

一人决定一场战争,让人不禁感慨,名将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那么斗将这种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吗?有,但没这么夸张。

大家之所以会对古代战争有如此的概念,是因为国人对《三国演义》中的单挑桥段实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吕布虎牢关单挑十八路诸侯、还是许诸裸衣斗马超,整个《三国演义》给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这么打的,阵前单挑,谁的将牛,谁就能打胜仗。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呀,小说首先要求就是看着爽,突出个人,强调英雄主义。这样你才能在热血沸腾中记住书中繁芜的名将,否则按照史料来写:蜀军克之,魏军攻破之,那谁还能记得住名将的风采。

但好看归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毕竟罗贯中这种书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时,可是没有多大心理负担的。

而陈寿写《三国志》时,他就不敢走这种缥缈的风格。

整个《三国志》里,除了吕布单挑郭汜,孙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单挑的记载。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斗将风行的场景,可能是有问题的,过于相信,很可能会被坑。

不过,历史上偏偏还真有笃信之人,《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东亚文化圈里影响深远,特别是日本民众,对此书更是痴迷非常,以至于有些武将们就真的以为中国古代打仗就是这么个流程。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策划日本入侵朝鲜,刚刚踏上朝鲜领土的日本将领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辽东铁骑。

带队的日本将官恰巧就是个三国迷,当其看到中国军队之后,便策马出阵,对着对面的辽东铁骑叫嚣道“谁敢和我一骑打?”

这里所说的“一骑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挑的意思,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日本将领这一嗓子吼完,对面总该有个应战的吧。

然而,令对面日军目瞪口呆的是,明军回应日军单挑的动作是,一顿火铳,顿时将叫嚣单挑的日军将领达成了筛子。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恰恰就是如此骨感。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挑这种行为呢?这就要说说斗将的雏形,致师了。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上,军队的士气很重要,这就跟俩人掐架一样,谁先怂了,那这架输赢也就注定了。

为了鼓舞士气,在两军对垒之际激发己方将士们的斗志,沮灭对方士气,军队往往会派出勇士出来致师。

而这里的勇士可不是个人的单挑, 而是一个团队。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因此,致师往往是一个战车团队。

致师的规模一般是三人,车左,车右,御者,通俗讲就是一个司机,俩战士。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一般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的,战前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裹上厚实的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到位,车上的两个战士手持长戈,有多长呢?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样子,这么长的家伙伸出车外,戈这个东西像矛又带着镰刀形状,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钩,借着战车的冲劲横冲直撞。

一般来讲,前面的战车开道,后面的士兵紧跟补刀那些跌倒、受伤的敌军们,因此战场的情况往往是战车领着士兵冲杀,很是拉风。

而后面的士兵也是本着战车不倒我不跑的原则,胜则跟上补刀收获军功,战车倒了就一哄而散,四散逃开。

在春秋时期,小团队形式的致师占据主流,直到后来秦汉时期,骑兵逐渐代替战车,致师团队才变成了骑将单挑。

不过这个时候的单挑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早先致师还是战车团队之时,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你都可以一头扎进去,毕竟盔甲裹得严实,武器超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