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问

2022-10-31 03:46:44 作者: 历史文化视野

  演讲人:周乾 演讲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演讲时间:二○二二年九月

  周乾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故宫古建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3种。资料图片

图1 井亭 资料图片

图2 紫禁城中轴线北视 资料图片

图3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左至右) 资料图片

图4 庑殿屋顶 资料图片

图5 歇山屋顶 资料图片

图6 悬山屋顶 资料图片

图7 硬山屋顶 资料图片

图8 攒尖屋顶 资料图片

  北京紫禁城内真的有“9999.5”间房吗

  每一位来北京故宫参观的观众,都会眼花缭乱于其数量巨大的建筑。多年以来,民间也一直流传着故宫紫禁城有“9999.5间房”的说法。那么,紫禁城有“9999.5间房”的说法正确吗?

  回答是否定的。

  在古建筑领域中,4根立柱围成的空间被称为“一间房”,比如井亭就算一间房(图1)。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来,其古建筑历经明代扩充、明末战火破坏、清代复建、新中国成立后修整等诸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紫禁城古建筑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在明朝永乐时期,紫禁城房屋总数约8300间。到了明末时,紫禁城房屋总数大约是20000间。清代紫禁城的房屋总数变为约10000间。进入20世纪,故宫博物院成立后,1972年统计,故宫的房屋数量为8707间,2012年统计房屋数量为9371间。

  虽然“9999.5间房”之说是讹传,但是客观上也反映了长久以来大家对紫禁城内建筑之多、规模之大的潜在认知。如此规模的紫禁城,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能够保存基本完好,堪称快速、优质的古代营建工程。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建设在规划、组织上和营建技术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材料储备的科学性。紫禁城营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这些营建材料的备料,实际上从1406年就开始了。紫禁城营建所需的楠木取自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的深山老林,石材源于京郊房山大石窝村,砖则源于山东临清和江苏陆慕,琉璃瓦源于京西的琉璃渠村。这些材料光是备料就耗时11年。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庞大的施工现场的整洁,在明代始建宫殿时,采取了场外加工的办法,这也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雏形。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初工部曾在紫禁城周边设有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黑窑厂、琉璃厂和采石场。其中,神木厂和大木厂为储存木材的地方,台基厂为木构件加工的场地,黑窑厂为烧制青瓦的地方,琉璃厂为烧制琉璃构件的地方,采石场则为对采运的石头进行初步加工的场地。当时施工时建筑材料准备齐全,并且围绕紫禁城清晰码放,有利于工程快速、有序地开展。

  其次,人员组织的科学性。明朝永乐时期,参与紫禁城营建的人员众多。《明史·食货志》对整个明代北京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这些工匠分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除了10万名工匠,还有近百万名劳工参与营建紫禁城。如此数量众多的营建人员灵活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间内,能够做到施工人员之间、不同工种之间互不干扰,有序开展施工,同时还能确保各个宫殿的营建同步进行,使整体工程进展快速而又顺利,当时对人员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可见一斑。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