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陆续参与了多个大型主题雕塑创作项目。为红旗渠纪念馆新馆设计雕塑群,为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创作主题浮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创作《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前夜》《抗疫精神》等雕塑……我和团队以创作的方式穿越时空,在历史长河中感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用鲜活的艺术创造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力量,让艺术之美融入“大思政课”。
红色场馆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场域。当主题雕塑进入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等特定场所,意味着它们在承载艺术属性的同时,还承担着更为丰富而独特的社会功能。这对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雕塑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人物塑造和历史场景再现,镌刻历史记忆,彰显革命理想;另一方面,要凸显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使作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落实到创作上,就是要体现出丰碑式的美感。这要求创作者将崇高的使命感贯穿始终,深入领会创作意图,并从题材、造型、空间、材料等层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实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丰碑式艺术表达。例如在创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我和创作团队运用写实手法,有层次地塑造出激烈的战场、英勇的战士,彰显必胜的信念,力求实现气势恢弘的艺术效果,让抗美援朝精神闪耀其间。
革命历史题材主题雕塑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让人们脑海中的既有形象与历史镜像、艺术形式相契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与创作团队坚持立足史实、深入生活,反复比较现有资料,从中提炼主旨、凝练形象。在为红旗渠纪念馆新馆设计《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等雕塑时,我认真研阅史料,并多次实地访渠、现场调研,一一考证劳动工具、人物形象、建设场景等,最终以艺术化的塑造真实反映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火热场景,生动传递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创作系列雕塑时,从创作方案到雕塑小稿,反复考证、数十次修改。系列作品最大程度还原了井冈山会师、小岗村改革等历史瞬间,也让历史瞬间因恰当的艺术表达绽放新的光彩。
在一次次革命历史题材主题雕塑创作中,团队创作者获益良多,既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也提高了阅读生活的能力。今年8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建军95周年,“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我带领北京工业大学雕塑创作团队承担了其中重点展项的创作任务,历时半年完成主题雕塑《重整行装再出发》。我们翻阅了大量党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最终确定以1929年古田会议和2014年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两次会议精神为背景,运用象征性手法,雕刻了一位老红军为新时代青年军人扣好军旅生涯“第一粒扣子”的情景,展现了红色精神代代传的深刻内涵。
雕塑,是立体的艺术语言,通过形体变化表达情感、通过细节处理构建情境,才能让作品兼具艺术美与思想美,引起观者共鸣。创作者必须不断地发现和总结,深刻理解历史、理解时代精神、理解特定人物的精神品格。在创作《重整行装再出发》时,团队既通过两位军人所着军装体现不同的时代感和精神面貌,也以生动的人物表情和动作姿态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老红军饱经风霜的双手和充满殷切关爱之情的眼神,青年军人健挺的身姿以及郑重有力的军礼,无不展现出军人不变的军魂。两个人物之间形成了自然呼应的动作,使作品浑然一体,让“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主题产生了振奋人心的回响。
在一次次参与主题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中国雕塑要走自己的路的信心。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艺术创作才能充分发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华美学精神彰显正大气象,艺术创作才能“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所以,在雕塑创作中,我虚心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向老一辈雕塑家学习,把握民族雕塑语言,汲取写实主义营养,赋予作品庄重之美与灵动之美,让雕塑充满家国情怀和文化底蕴。
(作者:邹 锋,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