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方明珠下络绎不绝的游客,黄浦江上飞过的海鸥叫声,上海爷叔在弄堂里搓麻将的热闹场景,第一次吃小笼包时汤汁飞溅的尴尬时刻……
三年前,上海小伙子谈博闻的父亲去世;三年后,已经成为一名职业插画师的小谈,将父亲画入了自己的作品。此刻,这幅名为《噶闹忙》的插画正在位于复兴中路上的黑石公寓内展出。一同展览的还有70幅风格迥异的插画作品,它们都有同一个主题:上海人。
上周末起,黑石M+园区夏日艺术季正式开启,在这个黄梅天进阶到三伏天的时节,为上海市民带来深藏于历史建筑黑石公寓中的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涵盖摄影展、沙龙分享、艺术工作坊、新浪潮影片放映、威士忌品鉴等多种形式。由法国策展人沛本诺(Benoit Petrus)操刀策划的插画展“THE SHANGHAIREN沪誌”首次在黑石公寓展出,也成为这座人气颇旺的文化新地标丰富文化消费内涵的又一探索。
幸福集荟黑石公寓店
法国小伙办“上海人的展览”
沛本诺来自法国巴黎,来到中国前曾参与凡尔赛宫的艺术装置展等创意文化项目。2014年来到上海后,这位法国友人就一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活动:在黄浦路一家广告公司任数码制片,也曾在永福路、安福路、永嘉路上居住。
沛本诺(右)讲解“沪誌”策展过程 舒抒 摄
穿梭于上海大街小巷的丰富经验,让这个法国小伙子逐渐看到了上海不同的面貌。当其他初来上海的同龄人还在感慨东方明珠、外滩这些上海地标的华丽壮阔时,沛本诺却对阳光下老弄堂里晒在躺椅上的棉被感兴趣。别样的视角让他立即联想到了自己本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一本重要刊物——《纽约客》。这本创刊于1925年的周刊,大部分封面均为手工插画,过去90多年来一直用这一表现形式传递视角。
书店读者观赏插画展 舒抒 摄
“如果能将不同艺术家眼中的上海,用插画封面的形式集中起来举办一个展览,上海的观众是否会感到新鲜?”这个想法很快从沛本诺的脑海里化为现实。2019年初,他决定启动“THE SHANGHAIREN沪誌”项目,向全世界招募艺术家,围绕“上海人”这一主题,画出大家眼中的上海。
谈博文告诉记者,与一般画作不同,插画的表达更为直接。“一般的画作主要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想法,但插画师的首要职能是表达别人的故事,要服务于‘故事’这位‘老板’。”如果人们看到一幅插画后,能在几秒内读懂画作的含义,并且会心一笑,那这就是一幅好的插画。
于是,眼下在幸福集荟黑石公寓店内,通往咖啡馆的走道以及书店一整面隔断上,都展示着世界各地的插画师们所绘的“上海人”,有东方明珠下络绎不绝的游客,黄浦江上飞过的海鸥叫声,还有上海爷叔在弄堂里搓麻将的热闹场景,或是第一次吃小笼包时汤汁飞溅的尴尬时刻……
首届黑石M+夏日艺术季将持续至8月30日。在此期间,市民游客可随时走进黑石公寓,参与“THE SHANGHAIREN沪誌”在内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在来到黑石公寓前,“沪誌”已经在意大利都灵、加拿大多伦多以及上海的衡山·和集书店、虹桥机场等地展出。此次参与黑石M+夏日艺术季,则是该项目首次在“正儿八经”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中展出。
眼下,上海不少画展、艺术展都选择在商业中心内举办,商场与展览“相互导流”似乎正成为新趋势。但沛本诺却不这样认为。“相较逛商场的消费者,来到书店的观众寻求文化补给的目的性更强,更适合举办‘沪誌’这样的展览。”此外,历史建筑独特的空间感,也成为吸引策展人、文化项目纷纷落地的关键。
延安路高架和“上海花木兰”
即便在遍地都是展览的上海,一个旅居上海的法国人,策划了一个专门讲述上海故事的插画展,仍显得颇为新鲜。沛本诺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策展人,但并不会为艺术家们框定具体主题。“画展的关键不在于我的眼中看到什么,而是观众眼中能看到些什么。”
让他印象深刻的一幅作品是一张描述延安路高架夜景的插画。紫色调的画面和纵横交错的高架桥柱,让人一眼就锁定了插画背后的故事。而画面中心位上,站在高架下方人行天桥上的小人,又仿佛是这座城市中任何一位过路客。作者Shane说,延安路高架作为上海的一张名片,纵横交汇的道路如同贯穿这座城市的一条大动脉,他想把这幅插图献给每一个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的“上海人”。画面中,宏大的背景、渺小但又身形倔强的“主人公”,加上悬浮于画面上方的烟花效果,都让这座透着光怪陆离气息的延安路高架桥充满了故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