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好人·一周骄点 | 朱国利夫妇:义务巡边27年 哨所就是他们的家

2020-08-04 05:16:35 作者: 兵团好人·一

兵团好人·一周骄点| 朱国利夫妇:义务巡边27年 哨所就是他们的家

“守边人”成了“守边人家”

“每次看到楼顶上那面飘扬的国旗和界河边上的界碑,就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7月28日,四师六十三团一连职工朱国利深情地说。

朱国利被评为2020年第二季度兵团敬业奉献好人,他不仅是六十三团一连的职工,还是一名护边员。他与妻子王利,把家安在了边境一线,一起义务巡边护边,一直守防着17公里的边境线,把深沉的爱献给了祖国。

1971年,朱国利出生在中哈边境线上,伊犁河水的哗哗声是他成长岁月里铭心刻骨的一支“童谣”。19岁那年,朱国利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连队职工,并加入民兵队伍,在从事耕作、放牧生产中开始了自己的义务守边生涯。

妻子王利和朱国利从小一起长大,俩人情投意合、更志同道合。1993年,王利便跟着朱国利来到边境线上,朱国利精心挑选了一块地块并挖出来一间地窝子,成了他们的婚房。

从那年冬天开始,“守边人”成为了“守边人家”。夫妻俩已经记不清在这条边防线走了有多少个来回,他们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不计其数,从未发生一起人员越界事件,他们每年对被杂草、树木压倒的铁丝网和警示牌进行修复20余处,每年对边防公路进行养护,堵截抵边旅游和闲散人员累计1000余人,驱赶临近牲畜累计5万余只(头、匹),累计上报各类信息达3000余条,可用信息300余条。

“这条边境线,我每天来回走三次,这个地方哪里有块石头,哪里有个坑,我都知道”。朱国利说。

乔老克哨所旁的护边员执勤房就是朱国力夫妇的家。他们的家很简单,三间小小的房子,客厅有两张沙发和一张桌子,卧室有一张床,墙上挂着两张结婚照,一张是20年前的照片,一张是20年后的。

相扶相伴,不言苦累

朱国利坦言,担任护边员,自己真的很开心,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守好边境线是一件很有荣誉感的事情。但是这些年唯独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孩子的学校在团部,离家有10多公里,为了上学方便,只能让她住在亲戚那里,每次一开学,孩子就哭着不愿意离开家。老婆生孩子那年,我去巡边了,她一个人在家,要临产时,自己骑着摩托车去医院,路上还摔了一跤......后来,医生告诉我,要是晚去医院一会,就会危及生命了。这么多年,连个像样的化妆品和衣服都没给她买过。”朱国利说。

听到丈夫朱国利这样说,王利总会安慰他说:”只要我们在一起,比什么都强。”每回说到这里,夫妻俩的手就会牵得更紧。

“老朱身体不好,每天护边任务重,除了早晨巡逻,中午和下午他都会去边境线上,要是哪一次没有去,他心里就不踏实。护边任务能帮他分担就分担,而且我们每天聊的就是一些边境线上的事,这条边境线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王利说道。

朱国利和王利夫妇俩在巡边护边的日子里有许多印象深刻的事,一天早晨,王利在边境铁丝网边上看到一个人,那人见到有人过来就跑了,她急忙跑来告诉朱国利,他们迅速将这一情况打电话告知了边防派出所的民警。紧接着,朱国利就循着那个人逃跑的方向找,在一处荒地里找到了一排脚印,后来,循着脚印找到了那个睡在边境铁丝网旁的人,一询问才知道这个人是附近的牧民,他是喝了酒后无意间睡在了边境铁丝网旁。

“我特别喜欢在刮完大风后出去巡逻,因为那时候风就会把黄土地刮平,人走在土地上容易留下清晰的脚印。”朱国利说。

传承,为了更好的守边

多年的护边工作已经让朱国利练就了一套护边功夫,2017年,护边员大队建立起来,朱国利就被边防派出所选为护边员一分队队长,现在他把多年练就的护边绝技在护边工作中传授于队员。

“现在护边工作比以前规范了,以前是我一个人放牧护边,现在护边人员增加了、任务明确了,而且每人每月都有2000元的工资,边防派出所官兵每天也会到这边开展巡逻任务,感觉边境线更安全稳定了。” 朱国利说。

莫乎尔边防派出所副所长郑桂林说:“老朱夫妇人很好,每次我们白天巡逻时,老朱的家就是临时落脚点,嫂子会端来奶茶和馕款待我们,嫂子看到战士衣服破了,也会主动帮战士把衣服补上,在我们心中,老朱夫妇就是所有官兵的家人。”

27年来,朱国利多次被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四师党委和六十三团党委授予“守边护边先进个人”称号;被原兰州军区边防委员会授予“全区边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王利也多次被六十三团授予“戍边卫士”称号。(胡杨网记者宋春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