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基层文艺评论的前路在何方?

2020-09-17 12:16:11 作者: 观察|基层文

文艺评论,一个几乎等同于“专业”和“理论”的词汇,似乎天生与“基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日前,围绕着当前北京基层文艺评论发展情况、如何用活各区文化文艺资源、推进基层文艺评论工作开展等话题,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市文联研究部举办了“推动基层文艺评论工作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

基层文艺评论有多么重要?皮村文学小组成员、网红作家范雨素始终记得,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离不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等文艺评论家到皮村开展的志愿服务。“上了一个月课后,张慧瑜老师让我们每个人交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投影,点评一遍。”到底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第一次得到评价后,大家欣喜若狂。在范雨素看来,这就是文艺评论的力量。也许范雨素的观点还很“朴素”,但不可否认,文艺评论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孵化器,对于提升基层文艺创作质量和欣赏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要推荐新人、要发声、要指引方向,也都离不开文艺评论。

然而,当前的基层文艺评论发展还存在着困难,比如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入。“文艺评论需要多年的积累和整体知识构建,对表达、对理论基础的要求非常高。”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苗地说。创作打磨原创文艺作品时缺少有力度、有批评的文艺评论发声,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文艺只有评审或者研讨,没有评论或者批评,只有捧而没有评。”东城区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王铭坤指出了当下基层文艺评论的一大弊病。与此同时,有的基层文艺创作者不愿意听取评价意见,导致了基层文艺创作和评论之间的脱节。其实,创作与评论是应当相伴相生的,基层文艺创作开始、成形、打磨、传播等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文艺评论家进行有价值的指导,“不要等某个作品已经创作出来,再去评、再去论、再去批,前期工作缺乏,往往影响最后效果。”

另外,在评论活动开展、基层评协组织建设等方面,大量的工作也亟待展开:文化馆、图书馆等基层文化空间的硬件条件日益完善,能否加以利用开展相关的活动?现实的报酬和待遇问题又该怎么解决?种种滞碍,都需直面和厘清。

张慧瑜对基层文艺评论建设进行了理论梳理。群众广泛参与、专业人才志愿服务、公益性强、覆盖面广,是基层文化的显著特征。基层文艺评论,归根结底,需要普通群众的参与,由他们创作的文艺评论也许还不够“高端”,但胜在鲜活,也可能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零点有数大文化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曦非常看重的品质。在实际操作的层面,陈曦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怎么样挖掘和孵化“草根”文艺评论者?文联等组织和机构的现有的专家、培训资源,该怎么输送到基层去?“草根”文艺评论者可能还无法很专业地评价非常成熟的作品,能不能先从评价群众作品做起?“从无到有”向来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妨把文艺评论嵌入基层已有的工作。

“与传统上专业性极强的文艺评论很不同,基层文艺评论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极大地拓展了文艺评论的范围。”《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认为,北京文艺评论应该提供一些示范性的经验,“北京的文艺评论,既要与世界高端文艺批评对话,也要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治理,增强群众对社区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高倩

编辑 金力维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