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弋肖锋书记,是在下拉秀镇驻玉树市政府的办公点。这里前来办理各类事项的群众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眼前的弋肖锋书记,脸颊凹陷,颧骨突出,面色黑黄,形销骨立。这位近一米八个头的“脱贫战士”,目前的体重不足120斤。
突地,内心最脆弱的部分被触痛了一下,鼻翼一股酸楚袭来。
难以想象,这位肝癌晚期的重症患者,在脱贫一线整整奋战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至今坚守。
肖锋书记生病前后
寻得一处僻静之地,我们开始了此次的访谈。
令人意外又欣喜的是,肖锋书记性格乐观爽朗,言谈幽默风趣,很快改写采访现场的心理氛围,整体色调变得轻松明快起来。
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自中央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是令人“高看一眼”的科班生。从事基层法律工作的35年职业生涯里,曾在下拉秀乡政府、玉树县司法局、玉树市法院担任助审员、审判员、庭长、副院长等职。
回望来时路,严谨、细致、认真、负责,这些词语串成脚印两行。公道、正派、胸中有民、心中有爱,这些特质成为写在他身上的生命符号。
35年来,他苦过痛过,累过烦过。但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满满的自豪感。
“没有虚度,不枉此生”。也因此,面对生死难关,他是如此坦荡淡然。
出征前的弋肖锋书记,二排左起第六
2015年,他被组织选做驻村第一书记,先是被派到了玉树市小苏莽乡让多村,一年后调整至海拔更高、条件更艰苦、交通更不便、信息更闭塞的下拉秀乡苏鲁村。
下拉秀镇在青南地区属地域面积最大的牧业镇,辖九村一社区,在州内,其人口基数也属最大,开展各项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大。而苏鲁村,又是个人口大村,人员居住相当分散,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动辄几十公里。该村毗邻玉树州囊谦县和杂多县,属虫草主产区,距州府150公里,距镇政府约70公里。
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导致90%以上的村民系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传统小牧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在这样一个地方,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面对这块陌生的领域和难啃的硬骨头,肖锋书记这个“门外汉”静下心来从容应对。先从深入研究“精准”二字做起,从要义到内涵,从政策到步骤,反反复复琢磨了个透。
待胸有成竹,肖锋书记走进人群,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从饮水安全到农村危房改造、从异地搬迁到生态环境、从产业培育到劳动技能培训、从教育支持到卫生扶贫、从社会救助到小额贷款,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告诉群众,这一次的扶贫工作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告诉他们“精准”二字意味着,从扶贫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方面,再也不是过去“撒胡椒面”式治标不治本的老路子了!
渐渐地,村民来了兴致。时不时有人跑来问长问短:“书记,我家能否有一个生态管护员的指标?我家能享受到哪些国家的惠民政策?我去看病能报销多少医药费?”
每逢这样的场景,肖锋书记就用最亲和的态度,最亲切的话语一一解答老百姓心中的疑问。时间久了,他就成了村民的主心骨,成了孩子们口中的“阿禾肖锋”(肖锋叔叔)、“阿永肖锋”(肖锋舅舅),每逢看到他的车子,村民们总会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而他们的阿禾,也将村民当做了自己的亲戚,每次回村,后备箱里装满各种水果和零食,那是他带给孩子们的“礼物”,分发这些“礼物”的时候,亦是他和孩子们最为快乐的时光。
心与心贴近了,许多工作就好开展了。肖锋书记开始带领村干部和驻村队员走村入户,询民情、访民意,问民需。全村230户建档立卡户,他挨家挨户走访不止十几次。两年下来,对每家每户人口组成、致贫原因、整村面貌等情况了如指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治标治本。
此时的肖锋书记,已经在实践的摸索中练就成为一名脱贫攻坚的行家里手。
他深知思想不解放,文化程度跟不上,“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步伐就会滞后,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牧区的孩子们只有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祖辈的命运。这个思路在肖锋书记的脑海里异常清晰,将其放在扶贫工作的首要位置。百余次地走村入户,百余次地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家长们被他说动了,将草场上放牛的孩子,上山挖虫草的孩子纷纷送进了学堂。自此之后,苏鲁村的控辍保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孩子们的事情解决了,肖锋书记的目光又落到牛羊的身上,那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命根子”。
在先前的走访中得知,村民们普遍没有为牲畜购买保险的想法,风险意识极为淡漠。肖锋书记看出这个短板和隐患,再次召集村民大会,大力宣传讲解这项惠民政策。那是2018年,全体村民购买了牲畜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