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京剧的完美口型

2020-09-19 08:44:20 作者: 演唱京剧的完

保持完美口型,拢音,上嘴皮往下绷着用力,嘴皮子紧了,声音从“大门”出不去了,就会转而上旋,形成气柱,冲到鼻窦,循环折返,经过一番“玩味”的字,是传统的京剧演唱套路,是唯美的京剧,古典的京剧、是老戏迷听着最耳顺的“听戏”阶段的京剧,此所谓“挂味”也;反之不太追求完美口型的李维康、于魁智、甚至颇受好评的天津王艳,他们尽管也有着正确的发声方法,在那里引吭高歌。但无论如何,都带上了“现代”派京剧的感觉,苛求细究的话,嘴里的“玩意儿”真不那么“地道”了。

五、名票李适可为余叔言的好友,他在教戏时,规定什么字嘴张到什么程度,几个指头的口型。杨宝森二十年代的《马鞍山》平整、流畅,宗的谭,但是流畅又被制约,那就是他的涩,用“嗽音”。1926年《摘缨会》“待孤王”唱得拙,因此显得古朴。这个拙是腔拙,不是字拙(于魁智于院却是字拙,关于什么是腔拙,什么是字拙,这是要细细体会的)。

京剧艺术唱腔的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仅仅解决科学发声,找对位置,仍不能解决“挂味”的问题。费名琰先生说,要把韵味和风格当成技巧训练,结合大师原唱,包括大师的好的传人。取法乎上,得呼其中。有一个时期,我对梅派唱腔中有些“憋”出来的字的处理大惑不解,听了台湾名票龙乃馨的讲座,方才领会。如《太真外传.挽翠袖》“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心”,“空中”二字,要特别拢住口,发音位置后移,向声带靠近,形成这样的字如同从深喉“憋”出来的绝妙的效果。当然,龙老师为教学的需要,难免有夸张、放大,但却带我们找到了路径。这一点,也可从杨派名家张克那里找到感觉,为“象杨”而靠近声带。这样从科学发声上讲虽不可取,但为了京剧特有的“味儿”在所不惜。也正是因为京剧这一对“味儿”的近似走火入魔的苛求,一泻无余的演唱被拒绝,李万春等前辈演员自打学戏起,就被严格要求保持前文所说的“上嘴皮往下绷着使劲”的完美口型。以便字的辗转腾挪、活色生香。

需要说明的是,当有些字需要靠近喉咙声带时,必须小心翼翼,且有充足的气息支持,以免伤到声带。

来源:京剧连载 #京剧#筷子#嘴唇收藏

之所以要求发音保持在高位,有几方面原因。第一,咽喉是一个复杂敏感的部位,成年人中没有谁不得过咽炎的,更有慢性咽炎患者长期不能治愈,感冒发烧一触即发。第二,只要上嘴唇往下绷,腮帮子使劲,上颚腔膛一定能打开高抬,典型的京剧口型是里大外小,气流的折返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形成阔口满音。第三,上颚高抬,拉紧了软腭,如琴弦一样,绷得越紧调门就越高越脆亮越干净。反过来说,干净漂亮的声音一定不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从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唱得了一时,唱不了一世。

五、名票李适可为余叔言的好友,他在教戏时,规定什么字嘴张到什么程度,几个指头的口型。杨宝森二十年代的《马鞍山》平整、流畅,宗的谭,但是流畅又被制约,那就是他的涩,用“嗽音”。1926年《摘缨会》“待孤王”唱得拙,因此显得古朴。这个拙是腔拙,不是字拙(于魁智于院却是字拙,关于什么是腔拙,什么是字拙,这是要细细体会的)。

京剧艺术唱腔的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仅仅解决科学发声,找对位置,仍不能解决“挂味”的问题。费名琰先生说,要把韵味和风格当成技巧训练,结合大师原唱,包括大师的好的传人。取法乎上,得呼其中。有一个时期,我对梅派唱腔中有些“憋”出来的字的处理大惑不解,听了台湾名票龙乃馨的讲座,方才领会。如《太真外传.挽翠袖》“只见那空中的月儿落盆心”,“空中”二字,要特别拢住口,发音位置后移,向声带靠近,形成这样的字如同从深喉“憋”出来的绝妙的效果。当然,龙老师为教学的需要,难免有夸张、放大,但却带我们找到了路径。这一点,也可从杨派名家张克那里找到感觉,为“象杨”而靠近声带。这样从科学发声上讲虽不可取,但为了京剧特有的“味儿”在所不惜。也正是因为京剧这一对“味儿”的近似走火入魔的苛求,一泻无余的演唱被拒绝,李万春等前辈演员自打学戏起,就被严格要求保持前文所说的“上嘴皮往下绷着使劲”的完美口型。以便字的辗转腾挪、活色生香。

需要说明的是,当有些字需要靠近喉咙声带时,必须小心翼翼,且有充足的气息支持,以免伤到声带。

来源:京剧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