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丹麦"第一位"华人教授。2019年4月,他获得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成为国际上第7位获此勋章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同年5月,他又荣获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成为国际上获得该奖项的第43位学者,获得该奖的第2位中国人……他就是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侯小琳。
"我为什么选择兰大"
1984年,侯小琳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88年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读研。1995年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柴之芳,并于1997年获核分析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从此迈入核研究的大门。1998年,侯小琳选择出国求学,去丹麦做博士后。为了延续自己钟爱的事业,为了坚守核专业的发展,侯小琳选择进入丹麦里瑟国家实验室,师从实验室主任,也是名望甚高的国际放射性生态联合会主席Asker Aarkrog。
先进的科研设备、宽松的科研环境、高端科研人才的交流互助,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和积淀,侯小琳在该领域内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也成为这一研究领域里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里瑟国家实验室和丹麦技术大学于2007年合并后,侯小琳被聘为该校核技术中心终身教授,成为全丹麦第一位华人教授,也是丹麦唯一的放射化学教授,身兼科研和教学双重重任。
2018年6月9日,侯小琳正式加盟兰州大学。他表示将在兰州大学组织搭建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的特色研究平台,进一步推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发展,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方向。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合作机制建立,助力兰州大学 "双一流"建设。
谈及回国并选择兰大的原因,侯小琳说自己早就有回国工作的想法,兰州大学正好遂了他的愿。"我要做自己的事情,只有兰大可以。"吸引侯小琳的首要因素不在于"硬件",而更在于"人",是兰大核学院的这支通力合作的研究团队,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真诚和踏实。兰州大学校园坊间传闻:为了请侯小琳来兰州大学工作,学校、学院两级领导不下10次赴丹麦去请!对此,侯小琳笑着澄清:"绝对没有这么多,好像三四次吧!"
如今加盟兰大,虽是回归祖国,可与远在丹麦的妻子与儿女便是异国分离。"没事,还是经常能见面的,我还是想着能回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两个月内收获两大世界级荣誉
侯小琳长期从事放射分析及放射性同位素在环境和地球科学中应用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难分析放射性性核素的痕量分析方法。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提出的一些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已被世界其它同类实验室广泛应用。
侯小琳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引用3200多次。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6部,为百科全书撰写6个章节。目前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特聘专家、国际核化学学会主席团成员、欧洲化学会放射化学分会常务理事,J. Environ. Radioact. 期刊副主编,JRNC, Sci. Report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以及二十几种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荣获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截至2019年6月)
2019年,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于当地时间4月2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颁发,侯小琳因在痕量放射性核素的质谱分析、大尺度环境放射性示踪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同捷克同行在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领域开展的长期广泛并富有成效的合作,荣获2019年度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成为国际上第7位获此勋章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由捷克化学学会的"核化学"工作组组织授予,旨在奖励对核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及在相关领域积极推进核化学工作的本国或外国科学家。获奖者姓名将被记录在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持有人名录中。
2019年,赫维西奖颁奖典礼于当地时间5月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侯小琳又荣获本年度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赫维西奖,成为国际上获得该奖项的第43位学者,也是继柴之芳院士之后,获得该奖的第2位中国人。这个类似于"终身成就奖"的国际大奖,是对侯小琳二十余年来在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所做贡献的褒奖。
赫维西奖是以已故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 von Hevesy命名的一项于1968年设立的国际奖项,是国际放射分析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一般每年颁发给一位科学家,用于表彰奖励在理论与应用核化学和放射化学领域,特别是核分析化学应用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