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拒绝 简单粗暴还是不了了之

2020-09-25 06:12:09 作者: 我该如何拒绝

原标题:我该如何拒绝 简单粗暴还是不了了之

视觉中国供图

不知道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培养,我是个能一句话把天聊死的人。曾有刚加微信的陌生人跟我说了一屏的话,最后说“辛苦了简老师”,我回了一句“我姓白”,于是出现了长达10分钟的沉默。

后来,我觉得这样不好,不符合我温良恭俭、人畜无害的人设。因为工作原因,我总是接触很多陌生人,两个互相了解程度为零的人,如何指望迅速get到对方的点?我尝试过解释,忽略具体事件,每次交流的大概过程都是这样的,“这个不行”“为什么呀”“因为……”“那你看这样行不行”“也不太对”“那你说怎样才行”“这样……那样……”“那你帮我看看修改后的版本”……如此循环往复,经常一不留神儿,我就给对方上了一堂长达半小时的业务课,可一天又能有几个30分钟供我作义务培训。

有一天,当我又替人修改了方案之后,发现一屏的“培训”正在等我“接单”,并且还发现,那些人在没有等我的及时回复后,居然都没有追问,到了第二天,这些事情大都不了了之。我不知道对方如何评价我这种用沉默来代替拒绝的行为,但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利好消息,既不用粗暴拒绝,也不用无限循环解释。这种方式就被我沿用至今。同时,很庆幸微信的设计真是深谙成年人的心理和需求,没有“已读”功能。

在知乎上有一个讨论“不回微信是一种不礼貌行为吗”,下面有一个回答提到:“很多时候,聊微信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张力,对方消息内容多少、回消息速度快慢、甚至谁来终结这次谈话,谁是最后一个回复的人,好像都意有所指。”

最近还流行一种论调,“直接拒绝比看到消息不回复善良一万倍”。作者讲的是电话销售,你是出于礼貌听完再说我不需要呢,还是直接拒绝?作者说自己和一个行内人士聊了聊,其实对方更希望你直接拒绝,听到开头就知道了结果,何必听了半天才说“我不需要”,岂不是浪费双方时间,耽误销售找下一个嘛。引申开去,就是找朋友借钱、帮忙,以及谈恋爱,都不要暧昧,行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看到这些,感觉作者说的就是我,特别是从工作上寻求帮助的情况特别普遍。哲学家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从我的经历来看,我同意作者说的不喜欢一个人就不要跟他拖延;就工作而言,能用不了了之来代替直接拒绝,也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

首先,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职场毕竟不是学校,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自己的重点排序,而我的直接拒绝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陷入循环,我自然要先保护自己;其次,对方也并不特别在意,也许只是广泛撒网捕到了我,我不回复,他还有其他鱼,如果真的着急,放心,他会追问的;最后,双方都明白不回复是什么意思,处于一种微妙的和谐,不然,这厢可能真忘了回,那厢还在痴痴等,终不为美。

我很喜欢一个改编版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管好你自己’。”任何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先管好你自己。当你向对方寻求帮助,至少应该对对方有所了解和评估,如果是借钱,你确定你们俩关系好到这份上了且对方有闲钱吗?如果是跟陌生人谈合作,你真的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和要求吗,很多事情百度都能知道,非要靠一句一句问出来?拜托,是你浪费时间在先。

就像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在微信上问我“在吗”。又不是古代,在不在需要亲自敲门才知道,更何况连古人都知道人不在可以留信,再不济不认字还可托人留口讯。在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如果真的做好了所有功课,再去开口寻求合作,把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一二三说清楚,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我会很乐意迅速作出判断。毕竟,这利人利己。

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曾有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对我说:“简老师,我觉得你以前的作品都不行,你应该来找我。”我在赞赏他的自信之余,是该说我不能来找你呢,还是不回复呢。幸好,我的传统艺能没有被荒废,我想了5秒钟,回了一句“我姓白”。

白简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