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区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 扶智育人助脱贫

2020-09-25 17:29:50 作者: 凉山彝区儿童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记者张蔚蓝)下午三点半到了,阿支伍吉该去接孩子了。

这位28岁的年轻彝族妇女笑起来很好看。她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小兰。

这是18岁的她在东莞某电子厂打工时,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当时的她“非常痛苦,因为他们说话我一句都听不懂,除了和自己一起离家打工的彝族同伴。我觉得很陌生,很自卑。”

现在的阿支伍吉回家乡四川省凉山州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普通话也渐渐有了进步。这一切都要多亏了自己的二儿子——六岁的吉能小飞。“他每天从幼教点回家,都会教我说普通话,会给我唱歌跳舞,性格也变开朗了,并且卫生习惯也变好了,会主动洗手洗脸和帮忙洗碗了。以前都是我督促他洗脸。”

阿支伍吉到幼教点接她的6岁大的二儿子吉能小飞回家。张蔚蓝/摄

2018年,凉山州昭觉县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从试点逐步推广覆盖到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全州共设立民族乡镇村级幼教点2724个,惠及学前儿童11.28万人。幼教点基本上均由租用各村镇的民房改造而成,配有电视机、饮水机、小木床、小桌椅板凳、幼儿图书和教玩具等设备。“每天确保给每个幼儿提供3元的午餐补贴,尽量让他们吃好和午休好。”辅导员罗英介绍。

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幼教点为每位幼儿每天提供三元的补贴午餐。张蔚蓝/摄

两年前,罗英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如今她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辅导员老师。她说:“对于彝族幼儿来说,学会普通话很重要,不管是对以后的学习还是长大后走进城市去谋生,这都是他们很快融入集体的一种工具。”

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幼教点,辅导员罗英和吉克木尔作正领着37名彝族幼儿做游戏。张蔚蓝/摄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幼教点的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原因就是有罗英这样的辅导员的悉心照料。在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有两名彝族辅导员负责37名学前幼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有12名。阿支伍吉说:“我家的老三马上三岁了,我对这里很放心,打算把他也送来,这里的老师就像亲妈妈一样照顾他们。”然而她的大儿子没有赶上设立幼教点的红利。“老大现在九岁了,在中心小学接受彝普双语的教育,由于从没上过幼儿园,没学习过普通话,导致学习跟不上,成绩自然也不好,我很发愁。” 阿支伍吉说,好在现在另外两个儿子可以在小时候就接受普通话教育,有了更好的起点。

6岁的吉木子尾对镜头比耶的手势。她的父母在吉木子尾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她和弟弟与爷爷奶奶留守在家。她用普通话对记者说,自己每天和村里的小伙伴结伴走路往返幼教点,平时也会帮忙到地里挖洋芋背着回家。这个彝族女孩的梦想是当歌唱家。张蔚蓝/摄

幼教点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使用普通话交流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解放了贫困户家庭的劳动生产力。“孩子到幼教点去,我就不用像以前一样只能在家带孩子,或者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要做事情,现在我能全心全意地干活去了,在离家走路十分钟的草莓种植园,我每天可以在那里摘草莓补贴家用,每天挣60元。” 阿支伍吉说。

昭觉县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是凉山东西部协作扶贫的一个典型,2019年4月由佛山企业在洒拉地坡乡投资1000万元建立,共收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70多户600人,带动当地贫困户年增收10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年户均增收4838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年人均增收2万元。种植园总经理张德贤介绍:“在用人方面,我们会优先使用贫困劳力,住得远的我们有安排班车接送,工作采取轮班制不会耽误农民收割庄稼,同时我们还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改掉过去粗犷式的劳作方式。为了生产的可持续性,下一步将加紧建设果脯加工厂,帮助更多贫困户获得收益。”

彝族妇女正在昭觉县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采摘草莓。张蔚蓝/摄

阿支伍吉家的三个孩子,都在努力学习普通话,而她自己也在顾着家务的同时就近务工贴补家用。丈夫在今年五月开始的养羊事业也渐渐走上了正轨。阿支伍吉说:“我们现在已经过上很好的日子了,孩子以后不管上学还是外出打工都不用再受我们当年的苦了,希望等孩子们长大了我们都过得更好。”

盼望着,大凉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