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产学研比作踢足球,那么,企业的工程师和高校学生共同组成球队,高校教师和资深工程师充当教练,而产业目标则指明了球门所在,只有把球踢进球门才能得分。”首届外滩大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谢涛这样总结校企如何联合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
人才缺口达150万
数字经济正在高歌猛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都急需大量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普华永道在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中提到,中国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达150万。
“IT的人不懂产品、不懂金融,金融的人不懂IT,二者没有共通的话语体系,沟通起来很痛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上海需要培养有复合背景的金融科技人才,而这依赖于产业与学界的共同打造。
校企合作是必然要求“一家科技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掌握未来至少三到五年的前瞻性技术,而这样的前瞻性技术从何而来?”蚂蚁集团高校合作高级专家邵青谈道,技术是企业拥有的,而判断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前瞻性,将对社会产生多大意义,则是学界所擅长的。“企业的创新需要来自高校的金融科技人才。”邵青说。
这一想法与学界不谋而合。谢涛表示,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可研究的资源和数据,而另一方面,只有了解产业界的真实情况,才能知道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执行院长程光也认同这一想法,“信息领域最前沿的问题来自于企业而不是高校。大家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论文都是与知名企业合作写出来的,不是说光靠大学教授在实验室里做不出来,而是很多问题根本想不到”。
怎样才能成功射门
虽然校企合作一直是学界和业界都关切的话题,但实施起来仍面临重重挑战。
谢涛坦言,首先,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侧重点不同,学术界的着眼点是社会影响力,“很多技术痛点只是对企业生存重要,而对于整个社会和未来发展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还有一点,企业最终要落到盈利和生存,而学术界有更长远目标,落地和实现时间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内容。”浙江大学研究员申文博补充道。
“这种情况下,有时就会出现尴尬局面,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谢涛提出,如果想改变这种尴尬,需要企业和高校两方作为一个团队来攻关,首先要找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探讨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实现这个解决方案,需要校企双方“像一支足球队”一样去合作。“要想进球得分,首先要摸清球门在哪,企业负责提供球门位置,校企双方一起去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