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已是7个人的师傅,他的大徒弟年龄足足比他大了一半,但指导起维修工作,他的“范儿”让人忘了他只有24岁。掌握一门技术为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打开了一扇门,他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信心等都有明显提高。
喀什地区莎车县艾力西湖镇前进村的伊不拉吾木·买买提今年已经67岁,但他并没有停下脱贫的脚步。他四处求教养殖技术,靠饲养3头小牛走上了脱贫之路。去年,他家人均收入已达1.7万元,今年更可以达到1.8万元,还养了30只羊,种了20亩地。老人笑着说:“党和政府出台了这么多好政策帮助我们,我一定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大的幸福。”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4000亩的林果基地,71岁的吐尔地·乌拉音天天来到自己管理的300亩林果地里,除草、剪枝、浇水,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护着这些林果树苗。说起现在的工作,老人兴奋地说:“别看我老了,但我的心一点也不老。我每年要参加5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就是想通过我的手,让世世代代的贫穷彻底断了根,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得更幸福。”
他们,只是一路采访中遇到的三个人物,还有许许多多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各族群众,他们通过就业找到人生方向,通过创业发现自己的潜质,通过易地搬迁“触摸”到外面的世界。新疆10个未脱贫县的脱贫之路早已不只是脱贫这么简单,精气神的质变已经点燃了各族群众的奋斗激情,他们早已在致富路上开始了快步奔跑。
宁夏:宁夏西吉的那些人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
在宁夏西吉的采访时间只有短短两天,但总有一些人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们在单家集看到单耀军时,大家都惊讶了一小会儿,一位同行率先打破静默,问道:“你家是贫困户吗?”单耀军一米九的个头,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精神头极好。这和一般人印象里贫困户的形象不太一样。一问才知,2011年和2017年单耀军先后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和心脏搭桥手术,家里劳动力没有了,治病还欠了不少债,因病致贫。即使这样,他也没放弃,病情稍微好转后,就贷款10万块钱,开了一家调料店,做起流动宴席餐饮,专做民族传统的“九碗十三花”。现在一家人一边还债一边谋划着好日子,尽管今年可能还要做一次手术,单耀军还是说:“只要能干得动就要一直干,债慢慢还。”从与单耀军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精气神不丢,日子总能好起来。
光明日报记者杨飒(右二)在宁夏西吉县采访。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