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房里过长假,他说:让病人好起来,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2020-10-08 10:31:21 作者: 隔离病房里过

图说:不久前刚刚获得了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称号的刘旭辉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图说:公卫中心一批批医生护士进入病房,守护患者健康

长假近尾声,对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刘旭辉医生来说,总算可以暂别工作,稍稍“放空”一下了。10月6日,他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病房内工作,进入了医学观察期。这位四度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不久前刚刚获得了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的称号,但因为当时还在岗,他遗憾地错过了这个高光时刻。

刘旭辉今年36岁,2009年毕业后就在公卫中心工作。他说,2月初至今,自己一共进入隔离病房4次。这次也是最长的一次。和年初相比,最大的感触在于,现在治疗更加规范,所以即便工作了一个月,身心都没有当初累。

“年初的时候,所有进来的人都是束手无策的,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有恐惧,有迷茫,好在外院支援的医生护士和本院职工齐心协力,慢慢磨合,一切越来越好;现在,我们都已经很熟悉流程了。”刘旭辉说,除此之外,自己并没有特别的感触,因为他曾经历H1N1、H7N9,虽然年纪不大,早已是个抗击传染病的老兵了。

早晨查房,刘旭辉要负责把重点病人的情况告诉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方案;中午,他们还要反馈患者的治疗情况,由交班的专家视频讨论;晚上七八点钟,院内交班,还要再回顾一遍病人的情况。

刘旭辉笑着说,年初的时候,他们病房里的医生经常在大屏幕上“围观”专家组“吵架”。所谓“吵架”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吵出个最优的治疗方案,怎么对病人好,就怎么医治。现在,治疗方案基本都是明确的,有时专家组也会产生分歧,但吵架的画面不常有了。

“4日,大家讨论了那个2米多高的病人怎么睡觉的问题。我们想把他转移到单人房,用两张床拼成T字形,这样可以睡得安稳些。但他想要跟别人一起住,有个伴儿不寂寞。于是师傅把他的床头柜拆了,拿垫子垫高,放在床尾和床齐平,他可高兴了。”刘旭辉说。

病房里,最难的还是安抚病人的恐惧情绪。病人大部分都焦虑,害怕自己治不好。医生护士总要想不同的理由,给他们加油打气。刘旭辉说,工作了那么久,自己也知道疾病发展的大致过程。“有些病人,一进来就评估肯定是要加重的,那么你得告诉他一个心理预期,比如一周之后你就会好转,让他有个盼头。”

刘旭辉想起有一个病人,明明病情很重,但是为了鼓励安慰病人,却要告诉他“挺过3天后你会好转”,过了3天,又告诉他“4天后会有转机”,看似“连哄带骗”,其实这样的话在病房里是相当管用的,尤其对于重病人来说,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强大支撑。

“我告诉这个病人,我们这群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你快点好起来。”刘旭辉告诉记者,虽然说这话的时候,自己也有点焦虑,并没有足够的底气,但看到病人逐渐舒缓的表情,他也有了坚持的动力。

图说:护士长奚春妹9月底进入病房,整个长假也是在单位度过的

长假中,有不少医生护士和刘旭辉一样,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他们默默坚守,确保患者的健康。护士长奚春妹9月底进入病房,整个长假也是在单位度过的。她说,尽管境外病人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但每天的工作还是很紧张。1月初,作为首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奚春妹用了“压抑”这个词来形容,现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心理压力没那么大了。她有个正在读两年级的儿子,长假虽然没办法陪伴,但她说小家伙很理解妈妈的工作,“把妈妈留给更需要她的人!”

图说:沈银忠(中)在主持会议

公卫中心医务部主任沈银忠,经常住在医院不回家,从一月至今,也是打满了“全场”。每天主持查房讨论,坚持自己送病人出院……8个多月来,沈银忠更加消瘦了,脸颊明显凹陷,但他总是风雨无阻,挺起身板,面露微笑,成为一批批出院患者不变的“人肉背景板”。

图说: 卢洪洲除了查房,还要奔赴一个又一个的专家组会议

当前,全球疫情还未结束,输入型病例不可避免,这场战疫也将继续。“与病毒斗争至今,我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我们也有信心应对将来的挑战。”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的长假行程,也是满满当当。除了查房,他还要奔赴一个又一个的专家组会议。他说,只要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救治,公卫中心就能成为上海抵御新冠的坚实堡垒。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