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家孙良举办瓷器艺术展,让“艺术家碰瓷”再度成为话题。
近年来,已有一定成就的专业艺术家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碰瓷”——从事瓷器创作,从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到当代艺术家都有,他们动不动就往景德镇跑,过一段时间就在朋友圈里秀自己的“碰瓷”成果,艺术家“碰瓷”几乎形成了一个可观的艺术潮流。
那么,艺术家为什么会集体“碰瓷”?
艺术家“碰瓷”会对中国当代陶瓷创作面貌造成怎样的改观?
艺术家“碰瓷”又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惑呢?
■当代艺术家孙良的瓷器
专业艺术家集体“碰瓷”是陶瓷史上的头一回
20多年前,著名国画家陈家泠先生的泠窑和罗敬频创办的上海申窑,率先揭开了艺术家“碰瓷”的序幕。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瓷器,有着全新的视觉感受,打破了景德镇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窠臼,从此以后,碰瓷”的艺术家与日俱增,渐渐成为潮流。
而这股潮流之所以值得谈论,是因为在中国数千年陶瓷史上,外来艺术家成规模地介入瓷器创作,还是破天荒头一回。
■申窑陶瓷作品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自诞生之初,就一直是由众多工匠共同完成的工艺美术品,哪怕是中国陶瓷史上高峰时期宋代五大窑口和明清官窑瓷器,也都是由众多工匠共同完成,从来没有艺术家的直接介入。
明清官窑创作中,宫廷画师只是提供了器型和釉面装饰的草图,然后交由景德镇工匠去完成;其后的民国时期,来自江西和徽州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画匠们,借鉴了早期海派绘画的风格,将之移用到瓷面上;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的学院派专家为景德镇瓷器进行了造型和设计上的指导;1960年代,海派画坛一批老画家曾去景德镇采风,在瓷器上画过一批画。一直到泠窑和申窑之前,专业的外来艺术家都没有长时间成规模地介入过陶瓷创作。
以泠窑和申窑为开端,艺术家集体“碰瓷”,于今已颇成气候。
艺术家“碰瓷”为何如痴如醉?
■白明陶瓷作品
艺术家“碰瓷”的理由千差万别,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来自文化母题的认同感。陶瓷和水墨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在鼓励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今天,艺术家们纷纷跨界到陶瓷领域进行创作。同时,艺术家的个性化绘画风格与瓷器的结合充满了新意,视觉效果极佳,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如现任中国美协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曾经是一位抽象油画家,但当他在瓷器上进行抽象图案创作以后,路才越走越宽,如今已经蜚声海内外。
这些年,在陶瓷上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有的艺术家在景德镇找工坊进行长期磨合;有的艺术家在景德镇买房成为“景漂”;有的人成立公司、厂牌对艺术家瓷器进行全面行销。
在景德镇创作了十几年瓷器的上海艺术家尉涧松表示,任何艺术形式都能在陶瓷上得到释放,只要你把材质特性充分掌握之后,它的空间就特别大。因此,陶瓷让艺术家们如痴如醉,乐此不疲,由此形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碰瓷”大军。
■艺术家尉涧松的瓷器作品
“碰瓷”为何往往先碰出一堆废品?
绘画与瓷器的碰撞其实并不容易,没有捷径可走,其难度甚至超过了在画布和宣纸上的绘画创作。
水墨与陶瓷不同,一个是水,一个是火,墨色在宣纸上的渗化,与釉料、颜料在窑火中的变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同时,人力只能控制陶瓷艺术效果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要靠天助;水墨画凭艺术家一己之力就可完成,而陶瓷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古代就有72道工序。
因此,很多艺术家“碰瓷”,首先碰出来的,往往是一大堆废品。
但艺术创作的奥妙和乐趣正在于此,有些艺术家从此醉心于陶瓷的千变万化;有些艺术家不得其门而入,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玩票程度;还有的艺术家因为熟悉的工匠走了,原有的瓷器效果就老也达不到。“碰瓷”绝对会让人“痛”、“快”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