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操作需要医生和患者都集中注意力,有时候面对不能配合的孩子,看诊时间会拉长,家长也是干着急,有的朝孩子发脾气,孟丽芳还得两边安抚,“孩子和家长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所以尽量两方面去劝,没必要在家长跟孩子之间闹不高兴。”时间,成了医生和家长的博弈。
对儿科医生来说,和孩子打交道并不难,难的是和家长沟通。工作6年,她遇到过这样事情。“去年一个小孩拔牙,治疗过程中一般家长不陪同,就在诊室外等候,但家长说孩子有心脏病,治疗时需要打麻药,孩子会特别紧张,我就让家长陪同了。”结束后,孟丽芳在病例上写了一句心脏病史,家长坚决不同意,说会影响保险,要求改病例,孟丽芳没有同意。
“我现在还记得,这位男家长在诊室门口大声指责了我半个小时的情景,我特别生气,满脸通红,但却插不上嘴,只能任由他去说。”家长后来还到相关部门投诉。但是今年她没有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新冠疫情发生后,大众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认可在不断提高,“明显感觉有不满情绪的家长比以前少多了。”
一名儿童正在接受首儿所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林枫的诊治。 央视网记者 王伟 摄
“家长当时感激的给我下跪,让我有很大感触。”
“情绪过分激动的家长还是少数,孩子不舒服,家长自然比较急,病人又特别多,多跟家长解释几句,家长们将心比心通常也都能理解。”夜已深,三层的过道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嘈杂,人也少了很多。林枫今天的夜诊已经接近尾声。
耳鼻喉科夜诊是就诊患儿最多的科室之一,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各大医院涉及“五官”的科室都会迎来井喷式的患儿就诊高峰。“尤其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患过敏性疾病的孩子特别多。”白天上学忙,所以一到晚上大孩子普遍多一些,夜诊确实给上学的孩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林枫对夜诊并不陌生,从接触耳鼻喉科到现在已经快十年,大部分门诊患儿往往没有什么致命的大问题,生活质量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治病。“安抚孩子、安抚家长应该说跟医术同等重要。比如过敏性鼻炎,孩子平常揉鼻子、揉眼睛、打喷嚏,合并腺样体肥大时出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甚至最后影响面容,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仅解决常见的儿科疾病,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孩子,大家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小孩难控制,家长的情绪更容易失控,看到孩子难受,家长恨不得病长在自己身上,下跪,是另一种极端感谢的表达。林枫曾经在急诊时遇到一个1岁多吃了四粒黄豆被卡住的患儿,“家长就诊时描述孩子已经吐出来三粒,还剩一粒。结果我在做电子喉镜检查时发现残留的黄豆卡在鼻咽部,上不去下不来,很可能需要手术解决。当时家长就特别着急,我们最后用了比较巧妙的方法,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把豆子轻轻地往下顺,最后从嘴里吐出来了。”
“孩子吐出黄豆的那一刻家长立马就给我跪下了”,后来林枫才知道,带孩子来的家长是孩子的奶奶,孩子的父亲曾经有个哥哥,当年就是因为吃了一粒豆子来不及抢救被呛死了。“现在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老人的孙子身上,因为医疗资源的完善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家长特别感激。”
触动也好、震惊也罢,作为儿科医生的成就感汇聚在这十年的点点滴滴中,“无论距离的远近及天气的好坏,每天家长带着患儿来到首儿所,我为他们一个一个检查及诊治,家长和孩子最后满意地离去,这就是成就感,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当年学习耳鼻喉科时不分成人和儿童,林枫成了同学中为数不多的儿科医生,“感觉还挺受欢迎的,同学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宝宝,有什么儿童方面问题都会来问我。”
夜诊结束,林枫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还要回病房继续值夜班,“希望今晚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这样明早八点交班后就可以收拾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