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被后人称赞效仿的这种行为,为什么到清朝却成了一种死罪

2020-07-29 22:13:49 作者: 陶渊明被后人

文字狱就是指因为文字缘故造成的罪案,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文学作口的只言片语,罗织罪名或根据其思想倾向而定罪,因此文字狱也被称之为“笔祸”。文字狱自古有之,但以清朝初年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文字狱的种类也有各式各样,有因诗文获罪的,有因写史书获罪的,也有些工匠商人因为参与了书的出版印刷而遭遇无妄之灾。今年要给大家介绍案例则属于另一种类型,叫“不书年号案”。

中国古代纪年不用公元纪年,通常用的是另外两种纪年方式,一个是甲子纪年,用天干地支组合来纪录时间,另一个则是皇帝的年号纪年,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比如康熙元年,乾隆三年之类的。因此每当朝代更替,前朝遗民为了表示不愿服从新朝,往往在著书写诗时就不写年号而书甲子。

书甲子而不书新朝年号事,最早起源于《宋书陶潜传》。话说晋安帝被大臣刘裕所杀,刘裕建国号为宋,年号为永初。但陶潜(隐渊明)因为忠于晋朝,不肯向刘裕的宋称臣,因此在立书著说时,“义熙以前则书晋氏为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虽然民国时期的学者朱自清考证出“义熙甲子”不过是后人附会,但因为记录在正史之上,因此后世多有模仿。相反,对统治者来说,这种行为也成了主要防范对象,也是文字狱入罪的理由之一。

在清朝的笔记小说中,就有两例这样的案子。

一个是发生在顺治五年,当时的满族大学士刚林上疏顺治皇帝,说自己因为要教导家族里的子孙功课,因此到市场上挑选教材,结果发现这些教材的内容上不仅有非常多的谬误,更严重的是序言最后只写了甲子纪年,却没有写顺治的年号。

刚林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凡书必系年号,以尊一统,历代皆然。此辈删去不用,目无本朝,阳顺阴逆,罪犯不赦之条”,于是刚林希望顺治皇帝能够“直纠悖乱坊刻以正人心”。顺治听从了刚林的建议,开始查处坊刻,幸运的是当时对于文字狱处罚没那么重,涉事的人都被轻判,并不伤及性命。

另一个案例也是发生在清朝初年。话说当时有个诗人叫冯舒,为明朝遗民,清朝建立后,因为有学识有声望就到衙门里当了个帮闲,可没想到这一帮就出了事情。

冯舒所在的县县令叫瞿四达,有贪污之事,就被县里面的几个秀才联名举报了。瞿四达先是用银两贿赂上司将此事敷衍过去,而后他就怀疑是冯舒找人写的告发信,因为县里面关于钱粮的事情只有冯舒知道哪里存在问题。

为了除掉冯舒,瞿四达于是便想到了炮制文字狱的方法。“会已苍集邑中亡友数十人诗为《怀旧集》,自序书太岁丁亥,不列本朝国号、年号”,同时瞿四达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几句似是而非,讥谤清朝的话。冯舒因此被抓捕下狱,而后被瞿四达杀死在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