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汾日报10月21日08版 记者 李 静 文/图
开栏语
总有些人让你铭记不忘,总有故事让你内心敞亮,总有感动让你热泪盈眶,总有力量让你坚信前方。城市与乡村、各行与各业,总有一群佼佼者,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这片土地的娇儿,更是平阳大地的荣光。本期起,本版《平阳人物》专栏正式开栏,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人生,在榜样的引领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与远方……
“从来没想过,我能从打工妹变为企业带头人;也没想过,我能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更没想过,我能成为省人大代表,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历经十余年奋斗,这些“没想过”在她身上化作了现实。
不靠运气,只靠勤奋和努力!她就是李爱红,一个“80后”永和妹子,一路逆流而上,创办了太原市贝亲好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变身为业内闻名的“家政女王”。但是,在她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带领大山姐妹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才是真正的成功。
走出去 看看山外面
李爱红出生于永和县打石腰乡李家畔村。以前,她除了荒山野岭啥也没见过,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美;现在,闯出一片天地的她从山的另一面回来,想得最多的却是“怎么把山里的姐妹带出去?”
永和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交通条件落后,曾是我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生长在这里,贫穷成了李爱红最深刻的记忆,生活的贫困深深刺痛着她的内心,促使她下定决心走出大山,“如果不跳出井口,就只能生活在井底,蜷缩在巴掌大的世界里!”
机会很快来了!1997年,李爱红进入技校学习酒店运营管理专业,成了我市一家酒店的服务员,后又晋升为领班,工资连翻了几番。事业正得意,她却出人意料地跳槽到太原某宾馆,又一次从“零”出发。许多人对此不解,她却说:“我想看看省城有多大。”
然而,李爱红还没在省城站稳脚跟,便因结婚生女兜兜转转再度回到了家乡。看过了更美的风景,她怎甘心回到“原点”,像许多农家妇女一样围着孩子和锅台转一辈子?于是,2007年,孩子稍大一些,她便“狠”下心来,跟着丈夫去太原打工。
在贴满出租房外墙的“城市牛皮癣”中,一则“打扫家擦玻璃,工资日结每天50——100元”的小广告,吸引着李爱红找到了这家中介公司。她至今记得:“掏了30元报名费后,跟一群人在屋里等活儿。不一会儿,我和隰县来的刘师傅被派出去为老两口全屋打扫。这一单抛去公司抽成,我们净落120元,我把‘大头儿’给了刘师傅,好让他多带带我。”
时间一长,李爱红的酒店工作经验派上了大用场,她干活麻利、服务规范的名声随即传了出去,中介公司的家政人员抢着跟她搭班子,许多雇主点名要她。刚入行就遇上的老两口更是接二连三地通过中介找她,后来干脆要走了她的个人联系方式。
这样的电话留多了,公活儿私活儿一起接,李爱红忙不过来了,便把同学樊小红从永和叫来一起干。正好赶上年底活儿多,李爱红发现“就是干疯了都干不完”,每天最大的动力就是赚工钱。她不由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不能开一家家政公司,把永和的姐妹带出来一起凭劳动赚钱养家。”
站起来 实现不可能
这一瞬间的念头,如同火苗越烧越旺。2008年冬天,李爱红果断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从旧货市场淘来二手办公桌椅,又将他人淘汰的、不能用的“大哥大”摆在桌上装样子,没钱安装电话,就用“小灵通”凑合着。每每说到这一段,她都会自嘲,“我是经理,小红是员工,‘二人转’就这样唱起来了。”
万事开头难!当李爱红兴冲冲地回到老家招工,原以为一招呼立马有许多妇女跟着走,结果乡亲们的思想观念普遍保守,认为出去干家政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这如同一盆冷水,把李爱红浇了个透心凉,反而让她清醒意识到:要脱贫,先脱“思想”。
“走出去,世界就是我们的家;走不出去,家就是我们的世界!”李爱红从根源着手,拉动越来越多的老乡迈出第一步。“招工难”迎刃而解,新的问题又来了:通过打工两年来积累的好口碑,加之老客户介绍,公司揽下不少业务,却屡屡收到“差评”。
究其原因,李爱红很上头,“从老家招来的许多姐妹连县城都没去过,马桶不会用、电梯不会开、买菜都能走丢。有个小姑娘去当保姆,出门倒个垃圾回头就找不到客户家;还有一位月嫂阿姨因文化程度低看不懂药物说明书,致使客户家孩子生病入院……为此我整整搭上了一年的无偿服务,才获得客户的谅解和信任。”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却使李爱红深切感受到必须让姐妹们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所作为。
带出来 咱们一起富
说干就干!2015年,李爱红风风火火办起了家政服务员实操实训基地,开始教技术搞培训,把一个个啥也不懂的“土婆姨”培训成会礼貌用语、懂穿着打扮、有服务意识的金牌家政员,使她们拥有致富“底气”。
穆月连的经历就是一个“成功样本”。她本是永和县南庄乡郭家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穷得叮当响,有时连温饱都成问题,两个孩子的学业难以为继。得知李爱红回乡招工,她怯生生地问了一句:“我行吗?”
“行!想干就有出路!我行,你们同样行!”李爱红把穆月连带回基地,先是帮她走上保洁岗位,解了燃眉之急;接着扶持她成为金牌月嫂,实现了生活水平“三级跳”!
现在的穆月连脱胎换骨,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的收入从初级月嫂的6800元/月,升到了金牌月嫂的12800元/月。我们家不仅告别了贫困,还搬了新家买了汽车,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这些年,李爱红的公司先后培训了1.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推荐安置就业3.18万人次,大批下岗妇女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此走上致富路。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人均已摘掉了“穷帽子”, 实现着“穆月连式”的逆袭人生,一步步印证着李爱红的那句话:“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出身,但可以用辛勤的劳动去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