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4日,除夕夜,那一晚,沈虹终身难忘:刚下一个12小时的夜班、清晨准备回到位于金山的家中休息,心想着跟妈妈好好吃一顿年夜饭,就在车驶上高速的那一刻,她接到医院的电话,“准备出征去武汉,下午就要回医院培训。”放下电话,沈虹的脑子快速运转起来:如果赶回家,可能医院的培训要迟到;如果不回家,行李来不及准备。而比起这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该怎么跟妈妈说自己要去武汉,怎么能不让她担心。
千头万绪之际,沈虹给妈妈拨通了电话。“妈妈,我可能要去武汉了,你先给我准备行李吧,我现在要赶回医院培训。”挂了电话,沈虹才发现,自己想跟母亲说的很多宽慰的话都没说出来,而母亲也没有多问,就说了一句:“好的,我在家等你。”
母女之间,没有多言,很多情感似乎都在话语之外。
这天结束在瑞金医院的培训,已是下午4点多。到底什么时候出征,谁也说不准。“要不先回家吃年夜饭吧,随时待命。”在一位同仁的提议下,第一批集结出征的沈虹以及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教授走上了回家路。他俩,一个家在金山,一个在崇明。此行武汉,不知何时是归期,“回家看一眼,也好”。毕竟是除夕团圆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情。
晚上6点多,沈虹回到金山的家里,妈妈准备的年夜饭,家常菜基本都备好了,沈虹刚坐定不久,电话来了——“出发了。”
就这样,放下碗筷,沈虹背起行囊离开了家。时值除夕,又逢疫情期间,金山距离市区较远,迟迟叫不到出租车,最终,瑞金医院护理部主任朱唯一自己驾车跑了一趟金山,接上沈虹往虹桥机场赶。
这夜,不止沈虹,所有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都是从年夜饭的餐桌上下来,背着行李往机场方向跑。集结而来的医务人员,冲着一个目的地——武汉。
“当时,我作了最坏的打算,但对妈妈,其实我挺内疚的,嘴巴上说让她放心,但我心里知道妈妈怎么可能不担心。”沈虹是80后,于2010年7月26日入职瑞金医院,到今年出征武汉,她正好工作满十年。
也是这次除夕夜出征,让沈虹结识了一群生死之交。“这次国庆,大家还在计划一起吃饭,也算是一起补吃年夜饭了。”
回到上海后,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35名队员回到各自医院岗位,平日见面机会不多,直到9月29日上海市抗疫先进表彰大会举行,昔日队友重逢了。“我们看到彼此都会很激动,纷纷冲上去合影,都不需要谁叫谁,就是一种自觉。”沈虹说,这种特殊时期结下的友谊让他们与其说是队友,不如说是“战友”。
谈及家人,尤其是母亲,那是沈虹心里最柔软的一块地带。“跟妈妈在一起做什么都可以。妈妈在,就是团圆。”沈虹说,自己和妈妈都不是感情外泄的人,很多话放在心里。妈妈唯一一次“直接表达”,是在她平安回家的那天,妈妈发了一条微信,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我的女儿,终于回来了。”
张明明坦言,最初几天,对于武汉的真实情况与工作情景都是未知数,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他所在的这支由52家医院,135人组成的医疗队,囊括各个层级的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内部如何协调、怎么排班,都是近在眼前的难题。所幸,一批批队伍的驰援解了燃眉之急,慢慢地,张明明在前线也摸索出了一套得当的处事之法。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持续战斗67天后,首批援鄂医疗队凯旋。
张明明回家后不久,4月22日,孩子出生了。他给孩子取名叫“张胜冠”。孩子的名字有两层含义:一则是希望战胜新冠,一则是希望战胜冠军,“连冠军都能战胜,这孩子一定非常厉害”。如今,小胜冠5个半月了,又乖又胖。
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在很多人眼里像是“迟来的春节”。
“这个长假,过得比春节还忙!”张明明罗列了他的行程安排:2日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饺子;3日全家出发,动身去岳父岳母家“拜年”。
“老家在皖北,对于我们来说,饺子代表着团圆。”包饺子始终是这个家庭的保留节目。
犹记得除夕夜的晚上6点半,张明明夫妻正准备年夜饭,出发的调令来得很急。匆忙间,妻子煮的10个饺子都还没熟。“我全部吃完了,到现在都能清晰记得它们的味道。”张明明说,补上这顿饺子,正是别样的团圆。
采访结束前,张明明分享了一张手机截图,那是他的一位朋友发的朋友圈,“今年过节,我好好做了饭,好好吃了饭,好好看了月亮”。这三个“好好”,或是中国人对平凡生活最真挚的向往,对家最深的眷恋。
那一刻,沈虹真切体会到,援鄂的67天,也是母亲焦灼等她归来的67天。
“我们在金银潭医院奋战67天,这是我在上海之外生活最久的一座城市,这也是我第一次去武汉——第一面,足够铭记一生!”沈虹说。
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护士张明明:回老家“拜年”,给儿子取名叫“张胜冠”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对很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迟来的“年夜饭”,吃起来真香!家的味道,真好!
“今年第一次正式陪父亲过节,所以这顿饭,家里人比较重视。”昨天,接到记者的电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刚与家人吃好午饭。
今年“双节”前,他的父亲早早买了高铁票,从安徽专程赶到上海,为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10月1日晚上10点,我带着父亲去外滩,看着眼前走过的人群,看着璀璨的灯光,忽然觉得很感动。”张明明的心头涌上一阵自豪感,“这街上比肩接踵的人群,不正是8个多月前,全国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并肩抗疫的结果吗?!”
平凡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这群“逆行者”而言,体会更深。
除夕夜的上海虹桥机场,不到3小时,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光速”集结完毕。张明明是医疗队中为数不多的90后男护师。彼时,他只身奔赴武汉,家中还有一位怀孕7个月的妻子。
“很愧疚,但想到武汉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我又觉得自己‘必须得去’。”张明明说,自己年轻有体力、懂专业,该上。
当时令张明明没想到的是,到武汉后,他将放下自己的护理专业,迎接一份全新的工作。
原来,上飞机后,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便拍着张明明的肩膀,宣布了一条消息: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