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健康领袖峰会在东莞举行:以科技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0-11-02 21:48:39 作者: AI+医疗健

在题为《AI在中医药技术进步中的尝试》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强调要着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中医药融合。他以中医的目诊为例子,阐述了其依据及相关应用,并介绍了眼象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象辅助疾病诊断已得以应用,通过自动拍照、眼象特征提取等步骤,建立相关分类模型并加以应用,进而实现疾病辅助诊断和健康状态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以《大数据在新冠疾控中的应用》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主要覆盖数据获取与采集、抽取与集成、存储与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等方面,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垒。以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为例,若要获取某病患在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可从分布在各地的传感器、移动设备、交通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等物联网设备中采集。

“我们还有一些报告制度,比如小区登记、管理、咨询、询问等等,通过一些报告,报告的信息也很重要,把报告的信息汇总以后就可以把不同的数据融合在一起,通过融合来获取轨迹。”方滨兴说,诸如登机牌信息、打车信息、餐厅就餐信息、酒店预定信息等不同来源的通道,必须要通过共同的关联性关联起来,才能够把它形成一个叫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在会上带来了《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可塑性是大脑最重要的特性,它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基础,可塑性使得大脑网络形成新的状态,就会产生新的行为。大脑是不断在变的,每一个活动都引起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蒲慕明还提出了人工智能可以借鉴的自然神经网络特性,包括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记忆的贮存、提取和消退,以及赫伯神经元集群概念的应用等。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有哪些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在主题报告环节中作了相关阐述。她介绍了数字化骨科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在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案例。展望未来,她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AI与医疗器械两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跨学科团队整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等。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杜如虚围绕《病从口看——基于口腔检查的智能健康护航系统》作了主题报告。他通过唾液分析、舌象分析等方面介绍了“病从口看”的基本原理,并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阐述了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利用唾液分析器、口腔内窥镜等仪器进行图像分析。为克服个体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难题,杜如虚院士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相关模型。此外,他还介绍了基于口腔检查的智能健康护航系统在鼻咽癌诊断等领域的应用,该系统可通过医疗互联网平台连接医生、患者以及药剂师等,提高就诊效率。

在7位院士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主持的学术研讨环节拉开序幕,聚焦“AI+医疗健康的中国实践”。10余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医疗体系建设、健康养生、中医“治未病”、健康与城市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智慧医疗,未来可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步深入,医学界、科技界和企业界携手跨领域合作,医疗手段、医疗模式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将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