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学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尝试?
校长助理金小翔表示,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培养学生连续高强度思考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为将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打基础。
“比如说写作,如果一节课45分钟,往往是老师刚启发完,学生正要动笔付诸实践,下课铃就响了,文思被打断。名著阅读就更不用说了,大段的阅读时间需要长课支撑。还有科学课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老师在45分钟里只来得及做演示,学生眼睛看会了,手没学会。而对初三学生来说,各学科都需要概念梳理,45分钟很难把一系列概念或者方法讲透。”金老师说,“我们进行大单元大概念周活动,就是想完成这些常态教学做不到的事。”
PS.大单元教学,是把一个学段作为一个整体,跨年级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与整合,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进行整体设计,把同类知识整合在同一模块中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连续、系统地学习,避免碎片化学习。
“大概念”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内容。“大概念学习”,就是回归原点,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比如,当缤纷世界回归原点,就是红黄蓝三原色。
文科周和理科周的轮换,则让一部分老师能腾出手来,入班听课、写作业,体验学生的日常——理科周时,语文老师做起数学题;文科周时,数学老师要写作文。一班多师的上课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就需要这样的新鲜感。”金小翔说。
以为坐不住
结果赶不走
从45分钟到100分钟,学生能适应吗?会不会坐不住?为什么将长课定为100分钟?这是很多人听说育才中学大单元大概念周活动的第一反应,包括记者
任教科学的金老师一边打扫木工教室,一边告诉记者:“现在的真实情况不是坐不住,而是赶不走。”他本周教初三学生做榫卯,没想到学生做了一节长课还不过瘾,课间一有空就跑回来,想接着做。制作榫卯要使用刀具,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课余时间老师也要时刻陪伴在旁,金老师和同事们不得不一次次去木工教室,听一听有没有敲榔头的声音……
金小翔透露,100分钟的课长设定,刚好是两节课加课间10分钟。中考每门课的考试时长正是100到120分钟,足以证明初中生完全有这个适应能力。
为了验证这件事,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在全面推行大单元大概念周前,上个月先在锦绣中学进行了试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微调。比方说,考虑到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这一周的文综课是100分钟的长课与45分钟的短课结合。
在了解学校的这项创举后,浙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说:“以往课程45分钟,是有心理依据的——学生的专注极限是15分钟,但前提是在做枯燥的事,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假如你一本书看得入迷,难道非要15分钟就休息一下吗?所以课长不是问题,学生坐不坐得住,关键看课程是否吸引力。”
她认为学校做这样的尝试,具有合理性。“知识运用是要条件化和情景化的,学生现在就缺乏知识调用的能力,大单元大概念的学习方式让这变为可能。像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就有找到问题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跟素养导向的改革是关联的。”她说,“要让空间和时间去适应教育的目标,比如连续思维就是需要花这么多时间,阅读就是要沉浸其中,不能硬把时空隔开。”
这两天,初三年级家长群里更热闹,尤其是做过解剖猪心实验的班级:
“听说其他地方今后科学实验都要计入中考总分了,我们算是提前做准备了吧。”
“看完老师录的实验视频,我觉得咱们将来得出好几个外科医生!”
学生们的感触更深——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理科周每天的课表充满理性的思维,数理化独霸课表,形成了三组连排课。上课的老师从固定的到变成老师的走班,物理和化学的课堂从教室转到实验室,专业的仪器和设备,让我们在实验室独有的氛围中如同科学家一般专注,认真投入探索和创新之中。100分钟的长课里,没有停滞和干扰,连贯的深度思考,既适应了考试,又培养了坚毅和创新精神。
无论是组装实验仪器还是独立操作每个实验步骤,最终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多个感官见证一个个规律,一个个定理的诞生。亲手操作实践所带来的紧张、激动的真实的感觉,不仅让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清晰,还让我体会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不易,也弥补了没有做过生物实验的遗憾。在这儿,我们见到了神秘的生物老师马腾飞,重新回到了倪老师的课堂中学习,也领略了师娘叶老师的课堂中的风采……在理科周短短的几天都实现了。
印象最深的是在木工教室中制作传统的木构部件。小小的一个机关,我小心谨慎,尽量精密地制作和细致地关注,可惜这个小小的机关却不能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让我感受到了理论需要实践的重要性,而老师运用精巧设计的现代器械,一下就完成了精密的部件,让我们认识到创新的无穷力量。
期待下一个理科周。
——俞涵文
在理科周的学习中,我们充分的享受到了长课的优势。在100分钟里,我们能够充分的了解一个系统的单元课题。没有了45分钟的下课铃,我们能将原本讲不完而匆匆结尾的数学题讲完;在讲解生物结构式,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枯燥的文字与老师那并不形象的草图,更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经过我们的手真实的去感受器官、标本,用解剖刀自己去解剖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在物理课上你不仅可以学习到那些在哪里老师都可以教会你的受力分析,你更可以用这些物理知识去搭建属于你自己的电路、“平台”、斗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了解,那些原本不可能在书本前、教室里知道到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