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科普小实验 英国“化学魔法师”网上走红

2020-11-07 09:40:11 作者: “沉迷”科普

他是来自英国的化学教授。二十多年前,他放弃英国的高薪工作来到中国。

他是一位网红,在网上发布的科普短视频让他收获了数百万粉丝。

他曾说:“我爱化学,也爱中国。”

他是科学家,是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化学魔法师”。

“几年以后你们来中国看我,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来中国”

戴伟博士本名David G.Evans,毕业于牛津大学。来中国前,他在英国一所大学任教。1987年,因为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戴伟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告诉记者,当时英国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非常少,自己对中国一无所知。

“就是因为最初的那份‘不了解’引起我的兴趣。我想了解这个对我来说陌生的国度。”

1987年之后,戴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中国待一段时间,去大学做讲座,去中国各地旅游。他说:“我每次来,都能看到惊人的变化,城市发展很快。我感觉中国有很大发展潜力。”

1994年,戴伟结识了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段雪教授,二人开始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戴伟决定正式到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戴伟说,当时这个决定并不被他英国的同事们所理解。“那时很多人说你疯了吧!为什么要来中国工作?但是我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也许一辈子就一次。我跟他们说,几年以后你们来中国看我,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来中国。”

△戴伟(右)和段雪

初来北京时,戴伟只会几句中文。为了学好中文,戴伟在工作中尽量用中文和同事沟通。那时陪伴这位英国教授时间最多的是一本英汉词典。好学的他每次碰见不认识的中国字,都会认真地向中国同事请教,查词典,努力记忆、学习。

△戴伟(右三)和朋友们一起吃饭

戴伟至今仍保留着这本陪他走过漫长中文学习之路的词典。词典的封皮已经褪色,里面记满了笔记。如今,戴伟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戴伟学习中文时使用的词典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科研环境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事实证明戴伟当初的决定颇有远见。戴伟在北京化工大学与段雪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

英国老教授 爱上科普小实验 意外走红

戴伟在中国一待就是20多年,他先后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2011年,戴伟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科普实验。起初,戴伟只是去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做趣味科普实验。后来,戴博士“转战”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科技馆给孩子们带来趣味实验。

大学教授去做科普实验,很多人不理解。戴伟解释说,他认为中国不缺化学专业人才,缺少的是后继者。好玩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我想培养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为中国培养下一代化学家。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当科学家,但学习科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

2017年,戴伟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和演讲团成员一起定期为民众进行科普演讲和实验。

△戴伟(中后)在给孩子们讲解科普实验

2018年,在助手的提议下,戴伟在网络短视频平台上传了第一条科普短视频。流利的中文、通俗易懂的讲解、好玩有趣的实验,戴伟获得了大量关注。网友们留言表达对这位英国教授的喜爱,有的网友还称他为“化学魔法师”。

△部分网友留言截图

戴伟称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在网络上走红。他自嘲道:“能够被大家喜欢当然是好事。但我不是什么网红,我就是个做实验的。如果大家喜欢,我就多传视频。”

△戴伟展示化学实验“大象牙膏”

如今,戴伟仍会坚持去一些打工子弟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为那里的孩子们进行科普实验表演。“他们比别的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一个简单的实验也许就能萌发出他们心里那粒科学的种子。”

△戴伟(右一)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科普实验表演

为了尽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戴伟还设计了一种微型化学实验包,里面是化学实验工具的缩小版。实验包的成本很低,也很安全。学生们在家里便可以动手做实验,增强对化学的兴趣与理解。

△微型化学实验包

谈到今后的工作计划,戴伟表示:“继续做科普,继续研究化学。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中国干一辈子化学。”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王薇

主编丨李瑛

编导丨杜军帅

记者丨韩朗

摄像丨黄鑫 韩星

剪辑丨杜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