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南-上海虹桥(复兴号)。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火车速度较慢、车次较少,超员现象普遍。再加上民工潮影响,火车上拥挤得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空间,乘客上车都得从车窗爬进去。
1994年,哈尔滨站。
2009年,北京-沈阳。
那时候四面八方的乘客聚在一起,没一会儿就成了好朋友,大家常常有烟同抽、有酒同喝。
1996年,广州-上海。
2010年,北京-上海。
如今高铁发展迅速,车速快、车次也多,没有了过去拥挤不适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享受。
1991年,上海-重庆。
2017年,上海虹桥-北京南。
过去整个车厢的人一起抬头看电视,现在相邻座位的两个人也基本不交流,全都低头玩手机。火车将世界的距离拉近,但是人的感情距离却远了。
1986年,哈尔滨-北京。
2018年,重庆-深圳。
● 您曾多次提到自己在火车上拍照时的状态像职业“小偷”,为什么这么形容?
我一上火车就兴奋,十趟八趟地来回走,眼睛还左右打量,正常乘客哪会这样啊。所以我常被一些旅客误解成小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2009年,广州-北京。
在火车上泡的时间久了,火车跑到什么地段小偷多、小偷什么时间点出场,我都非常清楚。有时与小偷不期而遇,他还以为我是同行。
2009年,昆明-柳州。
所以我常说自己练就了一颗“贼心”, 一个“贼胆”和一双“贼眼”, 这才拍出了“贼拉好”的照片。
1995年,齐齐哈尔-北京。
● 现在还在继续拍摄这个专题吗?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一直都在拍。现在的乘客和以前比,对相机的戒备心理更重,也更加注重肖像权和隐私权了。我还记得2015年7月10日,我从上海坐高铁到杭州讲课,因为拍摄一位年轻母亲和孩子玩手机,被孩子父亲当成坏人,一把掐住脖子,第一拳打松了门牙,第二拳打得我晕头转向。
1995年,西宁-格尓木。
2010年,北京-沈阳。
● 以前学美术的经历对你后来的摄影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当然有,我把在绘画中领悟到的美学思想融入摄影,作品里不自觉地就带有许多艺术思考,尤其是以前学习的漫画,对我现在搞幽默摄影帮助很大。
2003年,鸡西,放不下的“牵挂”。
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上学的时候,有老师说文学是一种“人学”,其实我觉得,摄影也是一种“人学”。摄影师要有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辨、美学家的愉悦和漫画家的幽默。只有做一个全才,把这些都融入你的照片里,作品才会有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