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岁,需负刑事责任了!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犯罪的低龄化越来越明显,鉴于此,人大常委会在26日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规定:已经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导致他人死亡或者用特别残忍手段导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很恶劣的,需要负法律责任。
看到这条消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连13岁男孩性侵10岁女孩未遂,并将之杀害的案件,在这个过程中,13岁男孩蔡某某在和同学聊天时,提到自己的年龄虚岁14岁,不会被判,看起来这个男孩也研究过相关法律。
犯罪的低龄化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历史数据对比,犯罪年龄普遍降低的现象,其指标有:初犯的平均年龄、犯罪高峰年龄以及始犯年龄。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2.2岁,青少年犯罪总数占总比70%以上,这其中14-18岁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
其实,还是挺痛心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像一个小小的天使般降临,带给父母最大的快乐与幸福,却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成长里,沾染上了恶习,那些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何变得阴霾?
02、为什么犯罪越来越低龄化?
我想,这里面的综合性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层面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社会层面来说
1、动辄跳出来的色Q广告屡禁不止
很多妈妈都聊起过,自己会有这样的尴尬时刻,打开一个网页或者准备给孩子放动画片时,突然蹦出来一个色Q的动图来,还配着充满诱惑的话,很多时候都防不胜防;
孩子尚小时还可以直接关掉,青春期的孩子,或者手机就在孩子手里时,因为好奇心很容易就会点开来看。而年少时分的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模仿。
2、网络文学有很多负向引导
一位朋友曾经讲过她的一位朋友的事情,她的这位朋友年少时,正是《古惑仔》电影流行时,她虽然是女流之辈,却像假小子一样,一心想做那种讲义气的“大哥”型人物,用武力来快意江湖,也经常会和别人打架,不过最后,大哥倒是没做成,据说成了“大哥”的女人。
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中也有人写,他年少时也是很崇拜古惑仔,认为能够打打杀杀,让人服的人才够酷。
现在很多网文中有很多偏激幻灭的情节,孩子们无从辨别,就很容易导致孩子跟着模仿。
3、各类游戏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一款游戏的设置融合了多种心理特点,TED演讲中提到,人类本身生理特点就是体内有一只“喜欢及时行乐的猴子”,也就是说,网游连大人都会沉迷其中,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玩不到游戏或者拿不到手机时,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或者愤怒,也很容易产生事端。
?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说
4、只重视分数没有重视精神引领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多半是唯分数论,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仅限于学习,很少对孩子有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心理健康的梳理,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孩子在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领和教导,就会容易走上歪路。
5、溺爱或打骂都不可取
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有的父母则是动辄打骂,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忙着自己玩乐,农村更是有很多留守儿童,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是小树,如果没有剪枝修理,就很容易长歪,变得枝丫横生。
03、如何防范孩子误入歧途?
除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尊重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老生常谈,更重要的是:青春期,请给孩子找一个正直的精神导师!
北大学子吴谢宇自述了他的犯罪心路,李玫瑾教授对吴谢宇的自我供述并不是很认可,她认为:吴谢宇并没有说出说实话,隐瞒了很多心理活动。
不过,我注意到吴谢宇的自述中提到这一点:父亲的死对于他来说打击很大,而在生活中,他缺乏一个能够引导他的导师,没有人能够和他说说正确的价值观,他心里的苦闷无处释放。
虽然他在为自己开脱,但,青春期的孩子确实需要正向的有能量的人来引导,才不容易走上歧途。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尽如人意。
澳大利亚著名的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在畅销书《养育男孩》中提到,男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出生到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更依赖母亲,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
第二个阶段是6岁到1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依旧与母亲关系更密切,不过,父亲在这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果父亲陪伴的时间多,而且能够引领孩子,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个阶段是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会从幼稚走向成熟,父母在这个阶段不再是主导地位,他更需要一个正直的成熟男人的引导,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需要给孩子挑选好的引导者。
作者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者,孩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
这个出色的男性榜样可以是孩子比较信服的舅舅、叔叔、学校老师或者体育教练,当然,如果父亲能与孩子亲子关系很融洽,自然是最好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