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心地·(1970—1990)丨卧龙①:因为他们,大熊猫走向了真正的春天

2021-03-22 17:32:04 作者: 走进初心地·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耿达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

川观新闻记者 徐登林 文/图

探访点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评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一大批中国人以全球化视角,正式开启针对大熊猫的自主科学保护和研究。因为他们,大熊猫走向了真正的春天。

3月中旬,地处阿坝州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寒料峭。皮条河的坚冰即将融化殆尽,岸边青草发芽,杂树生花。峡谷两岸高山上,拐棍竹、冷箭竹和珙桐等逐渐抽青,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试探着相互靠近,以便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大自然的春天已然到来。而这里生存的大熊猫迎来科学保护和研究的春天,要追溯到很多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件。

1979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80年,该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41年后的春天,川观新闻记者一行来到皮条河两岸,走访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和耿达神树坪基地,重温那段尘封的历史。

大熊猫种群数量遭遇“腰斩”

施小刚,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木江坪保护站站长,作为少有的“卧二代”,说起大熊猫生存的历史,他总是滔滔不绝。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在监测中。

大熊猫是从800万年前走来的孑遗物种。历史上我国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江西、浙江等17个省(区、市)均有过大熊猫的自然分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熊猫种群分布范围骤减,大部分地区的大熊猫已经灭绝。“造孽哟!”以这样的感慨开头,施小刚向记者讲述了他父亲所处时代的往事。

1963年,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我国在卧龙建立了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自然保护区,隶属汶川县。1975年,国家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2 000平方千米。1978年,国务院下文将卧龙收归林业部管理。1979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同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80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下,保护区建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1983年,中心在卧龙核桃坪基地建成。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曾进行了两次野生大熊猫调查工作。第一次是1974年4月至7月,我省珍贵野生动物调查队首次对保护区的大熊猫进行了调查。根据大熊猫新鲜粪便的位置和分布,统计出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总数为145只。1985年至1988年,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的大熊猫联合调查对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调查结果为:72±16只。

“第二次调查结果与第一次相比数量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1983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施小刚称,尽管保护区管理局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强有力的抢救措施,但仍有不少以冷箭竹为主食的大熊猫特别是种群中的老弱病残因失去食物而死亡。

熊猫数量减少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由于保护区不能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统一规划和安排,加之群众存在靠山吃山的习惯思维,使区内的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仍十分严重。”施小刚介绍,从1976年至1978年,每年都发生用钢丝绳套死、猎枪打死珍贵动物事件,1979年再次出现大规模砍伐林木事件,特别是1981年至1982年期间,发生了钢丝绳套住外国专家和猎杀3只科研大熊猫的严重事件。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接受采访。

1983年,保护区建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特区成立后,减少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大熊猫的破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后又从保护区独立出来,由科级单位升格为正厅。

张和民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四川大学分配到保护区工作的大学生,当时有同事并不看好张和民献身熊猫保护事业的前景,因为他那时常常以烫着卷发穿着喇叭裤的形象示人。记者在成都市都江堰市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采访张和民时,他穿着有些陈旧的蓝色西装,偶尔用手打理并不凌乱的头发,和蔼可亲的样子与当年的形象判若两人。

事实上,张和民不但熬过了在卧龙五一棚监测野生大熊猫的寂寞、见证了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历史转折,后来还历任保护区主任、特区主任、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兼党委副书记、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中心成立后,中国人以全球化视角,正式开启针对濒危物种大熊猫的自主科学保护和研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称。

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复壮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耿达镇国道350路边,施小刚领着3名工作人员和2名民工,携带着GPS卫星定位系统、脱水乙醇、简易食品和宿营设备等,弃车入山,向耿达镇一个叫七层楼的地方行进,他们开始了今年首次野生大熊猫固定样线监测。

“近年通过监测发现,山林中的大熊猫越来越多,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大熊猫从濒危降格为易危物种。”施小刚说,这要感谢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所有工作人员。

20世纪90年代,依然坚守阵地的张和民接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这面大旗,作为领头人他带领13个人的团队,用了长达13年的时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攻克了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实现种群数量的突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