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金旻矣)浏览APP信息后频繁接到推销电话,会员积分被无故盗刷,收到到付快递件却不知是谁寄的……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企业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人脸信息,危害个人信息安全。而上海市消保委也收到了不少消费者投诉个人信息遭泄露。
市消保委表示,今年5月1日,《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就将实施,其中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与此同时,消费者保护个人信息应注意四点。
选择正规渠道下载App应用
应用程序应在正规的苹果商城、安卓官方商城、官方网站等经过安全认证的渠道下载,切勿通过陌生短信提供的链接、未经官方认证的公众号等渠道下载,以免安装捆绑了“流氓”软件的程序,导致个人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偷收集。
使用App时注意隐私保护
很多App都需要通过注册账号或开启定位等来体验完整的功能,在注册账号时需要设置头像、昵称等信息。建议消费者在设置此类信息时,如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和真实姓名。若需开启定位功能,可设置“仅使用App期间”打开。
避免社交平台个人信息泄露
在使用线上社交软件时,部分消费者会将自己或亲属的姓名、所在单位或学校、出行情况等“晒图”,如火车票、飞机票等就可能含有身份证号、二维码等。日常“晒图”时,应谨慎分享含有个人信息的照片,如确需分享,可模糊处理含有个人信息的内容,或设置分组可见。
及时处理快递包装上的信息
快递包装盒上通常都会有一张含有姓名、电话、地址的快递单,包含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丢弃包装前,建议撕去包装盒上的个人信息,或涂抹遮盖住个人信息。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