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奚同发摄影/张贝贝
虽然是80后,1989年出生的蒋方舟也跨入而立之年,写作上,她自认为到了中期。这位襄阳女作家,少年成名,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散文集《打开天窗》,并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大学毕业曾任《新周刊》杂志最年轻的副主编。而后的写作还为她拿到第七届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4月13日,蒋方舟携新书《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做客郑州松社书店,记者的采访是从谈河南印象开始的。蒋方舟一笑说,十二三岁时因为在郑州大学出版社出书,第一次来到郑州,印象中到处都在施工,所以记下了那句“郑州郑州天天挖沟”。后来因为母亲在河南一所高校深造,也来过郑州。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河南博物院,第一次觉得原来博物馆可以这么厉害。今年河南博物院出盲盒时,她立刻网购,担心是空的,还特意购买了两个。
离开媒体工作的蒋方舟谈及流量时代表示:“我很幸运,在流量时代来临之前就不在传媒行业深耕了。我觉得流量导向或者流量思维,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流量时代之前,你会更看重它的品质,看重内容是否足够准确、足够深入,而流量时代让我们更关注点击率和传播度,它会影响你对一篇文章、一件事、一个言论的判断标准。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抵抗,就是你的思维被某种本来不属于你的标准所屈服。流量时代每个人都只有15分钟成名的时间,所以成名早晚变得没有意义。”
蒋方舟认为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跟公众交谈的方式,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是她一直以来的写作目标。对于文本形式来说,她更看重新,喜欢新的语言、新的结构,写的新比写的好更重要。对于新书,她说:“我从小看了很多书,精神传统更接近老一代作家。这个时代,可能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才是只有文学才能够传递的?当你发现,用文学兢兢业业描述现实还不一定准确,而一个短视频可以更鲜活更有生命力更能直接触及很多人心的时候,你忍不住想,文学的优势是什么?这本小说采用的是推想小说,这是国外的一种文学分类,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就一直强调写的是推想小说,这也是我寻找的答案之一,就是看我能不能借助一种类型,尝试只有文学才能够传递的一种对未来的一种征兆、一种警醒。书中涉及瘟疫,我不太赞同多年后再写,因为很多特别直观感受很快就会忘记,人总是低估自己遗忘的速度,高估自己记忆的强度。从另一面,我也同意所说的需要一个距离,因为你身处其中,像小说里写的那些人,他们往往什么也说不出来,他们担心的都是很具体的事情。在这个小说中,我设置了一个距离,通过一个遥远的时间和遥远的空间,让自己获得了远观当下的位置。”
她谈到自己的创作已20多年,时间上跨入一个创作中期。“另外还有一个很个人化的标准,就是觉得创作初期的标志是自我关注,很多动力来自不断在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把自己展现给别人看。创作中期是你没有那么强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你发现自我并没有那么独特,另外你在生理上那种磅礴的表达欲和表达热情也消失了,所以,会更谨慎地去选择你要表达的东西。”如今30多岁的蒋方舟对于已成名20多年,她感觉自己过的是一种所谓的名人生活,其实对她意味着真实的人生被剥夺了。在这个年龄讨论天分和勤奋问题,她觉得30岁之前,天分可以让一个人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去奋斗,30岁之后支撑他们的只能是经验、判断力、专注力和体力。
谈及日常的阅读方式,她表示自己常常因为一本书而会阅读与之相关的书。她举例说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各国翻译版本扉页都是献给他的妻子,而法国版则是献给另一个女人。她找到《马尔克斯传》,从中了解到作者与这个女人的故事,和他在小说中人物情感模式的一种映像和反射。通过阅读发现作家这些细枝末节的秘密,对她来说,还是很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