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医生猝死!劝告:猝死并非悄无声息,7个信号及时抓住

2021-04-19 18:25:48 作者: 又一医生猝死

下面这张照片的场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浙医二院:

一老一小,互相行礼。这位长者是广济医院(浙医二院前身)的院长梅藤更,当时他正在查房,小孩向梅院长鞠躬,表达谢意。

这一场景充分体现了医患之间的互尊互爱,如今却难以看到,原因并非医患关系恶化,而是医生越来越忙了。

今年清明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夏磊教授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6岁。忙碌的工作,压倒了这位还算年轻的骨科医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医生猝死的噩耗,让无数同行内心五味杂陈。

一、医生到底有多忙?

在网上曾流传着一张医生跪着做手术的照片,记者想约这位医生做采访,中午给他打电话,他说自己刚下门诊,下午还有3台手术,晚上要值班,明早还有手术,没时间。直到第二天下午5点,记者才“逮”到刚下手术台的李医生。

记者通过跟访,记录了李医生一天的行程。

早上7点,来到办公室;上午8点到12点是门诊时间,李医生接诊了20多名患者,中午吃完盒饭就去病房看病人,还会诊了3名患者;13点30分到16点30分,连做3台手术;16点30分到18点20分,整理下午手术的病例;18点30分到20点,吃完晚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开始会诊;20点后,有病人休克,李医生去抢救。晚上值晚班,写会诊单,监护病人;第二天上午手术,估计忙到中午就能回家。

一份《临床医生工作强度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医生平均到岗时间为7点40分,46%在7点半前就到达。平均下班时间为18点30分,35%的医生晚于18点,急诊和ICU下班最晚。

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2小时,普外科、心胸外科和ICU的工作时间最长,超过65小时。医生每月平均值5.2天夜班,急诊科、妇产科和ICU值的晚班天数最多。

66%的医生无法享受双休日,有13%的医生七天无休,55%的医生近3年没有休过带薪假期。

除了上班外,医生还要充电学习,包括参加培训、会议和自学,平局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为6小时。

外卖是公认的不健康饮食,但医生和护士却是“外卖大户”。

某平台发布的《2020中国医生群体饮食报告》显示,仅上半年,全国就有700多万医生点了外卖,单数超过1.7亿,15万名医生外卖次数超过50次,最高纪录为403次。

有医生表示,虽然医院有食堂,但他们错过饭点是常事,只能用外卖对付一下,而且医生压力大的时候也想点“垃圾食品”。《中国医师健康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显示,约30%的医生存在肠胃不适问题,6成以上医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医生很忙碌,就算不看病也依旧忙碌。

除了门诊、查房和手术,医生还要业务学习、开会、病案讨论、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有些还要进修学习和外出讲学。此外,哪个患者出院,哪个患者入院,都需要医生耗费精力和压力安排。

除了面对患者,医院还需要接受上级单位的管理和监督,进行各种检查和评优工作。

二、从疲劳到猝死,仅6步

近年来,不仅是医生,年轻人猝死也越来越多,其中有90%为心源性猝死。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青中年人群猝死率上升,和压力大、过度劳累、暴饮暴食、短时间大量吸烟或酗酒等原因有关。

从疲劳到猝死,仅仅只有六步:轻度疲劳——身体发沉——精疲力竭——身体有恙——疾病缠身——突发猝死。

如果超过6个月感觉疲劳,休息后无法缓解,伴有记忆减退、头疼、关节痛、睡眠紊乱、抑郁等,就要告诉自己,需要休息了。

3月13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一项研究,经过14年的跟踪调查,有2/3的人出现了生命力衰竭。生命力衰竭指的是过度疲劳、颓废感和应激反应增加,相比健康人,生命力衰竭人群在5年内发生心脏病的风险高出2.7倍,他们更可能猝死。

三、牢记7个猝死前兆

猝死是有前兆的,发现前兆后及时医治,或许可以避免悲剧。

1.呼吸困难:突发呼吸困难一般很危险,如气胸、急性左心衰等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2.心慌:在患者突然心率加快时,可能是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心肌梗死等,是猝死的信号,可能危及生命。

3.胸痛:很多疾病都可有胸痛的表现,但胸痛最常见、最危险的情况,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4.肢体瘫痪:在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或急性脑血管病等严重疾病时,可能出现肢体瘫痪,是猝死的危险信号。

5.昏迷:患者突发昏迷,无法唤醒,可能是心脏骤停、颅脑损伤、急性脑血管病等急重症。

6.剧烈头痛:高血压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且伴有呕吐,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

7.抽搐:抽搐可能是癫痫大发作、小儿高热惊厥,也可能是心脏骤停。

想要避免猝死,应该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干预危险因素,治疗心血管疾病。现在生活压力大,即使无法避免加班加点,也要抽出时间放松身心,别把健康当做挣钱的筹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