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要怎么说出口 关注第二十七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2021-04-20 08:56:10 作者: 癌要怎么说出

冷冰冰地开医嘱、安排护士按时给药,那太简单粗暴了!换句话说,肿瘤病区绝不仅仅是医护人员工作的地方,这里更像一间人生放映室,上演悲欢离合,超越医术医技,没有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怎么能有精神对精神的支撑呢?

有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来看病,陪着张罗的,是老先生的侄女。侄女曾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带老夫妻去上海的大医院治。怕叔叔反复扎针挨疼,还自费好几千元钱,给叔叔埋了一根静脉导管。她说,小时候叔叔最疼自己,现在不尽力,只怕将来会后悔。

房佰俊立马抓起电话打给护士长马琳,问她今天有没有空床位。

共情就在于此吧。

也许他永远忘不了,当年病床上的妈妈望着自己,惶恐、忧虑、愧疚,那个复杂的眼神。

下篇

层流床里的微缩世界

一块不断输送新风的天花板,四面被两层软帘围起,这样组合起来的一张层流床,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无菌世界。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五病区,不少病人“蜗居”在层流床里。住院期间,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这个封闭空间里度过,在这里与病魔展开一次次“战斗”。

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压力。然而患者们说,住在这里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参战”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家属,还有穿梭在病区的9位医生、26位护士。

“护士长,我看了,60床迫切需要你给他上一课!”61床病人杨光对马琳说。大家笑起来,病房里多了一些活泼。

60床病人自打住进来,两天里几乎没说过话,陪护的老伴也很沉默。已经住院六七个月的杨光,对这种低气压再熟悉不过。

事实上,这种郁闷的“团雾”,笼罩在每一名新确诊病人心头——“我咋就这么倒霉,摊上这个病了呢!”

60床和61床的遭遇特别像:刚刚退休,正想着到处吃吃玩玩、带带孙子孙女,结果被查出得了骨髓瘤,一下子整个家庭的节奏都乱了。封闭在这层流床里,就像被困在不良情绪的沼泽地里,四周漆黑一片,怎么都挣扎不出去。

性格强势的杨光,去年9月住进来以后,两天就憋出了一嘴大血泡。老伴精心煮的空心贡面,他一口也吃不下去。马琳一边给他的创面消毒,一边夸起了陪护家属:杨老师,不经历这一回,咋知道老伴对你这么好,女儿这么孝顺呢。还有啊,住院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催自己改掉不好的东西,长远看这是好事啊。

两天后,血泡消退了,杨光也愿意张口了。今年大年初一早上,接过擦脸毛巾,看着妻子的笑容,他突然觉得,很久没有好好看一眼她了!白头发多了一些,人也明显瘦了,但那双眼睛还是盛满了温柔——为自己担心、为儿女操心,还要筹钱治病。护士长说得对,妻子比自己承受得更多。

一句“谢谢”冲口而出。俩人不好意思地笑了,又都湿了眼眶。结婚30多年,他一向“大男人”惯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只有他们最懂。

无菌小世界的内外,身体护理和心理安慰经常相伴而行;对病人的安抚和对家属的鼓励,往往同样重要。

唐晨卸下鼓囊囊的双肩包,坐到D39号输液。这是他第12次来五病区复查。从曾经住层流床到现在输完液就能走,3年里唐晨在一点点好起来。

一个人从老家兰考跑到郑州,每次检查都要花10天左右时间,即便要预约、要等待,唐晨依然坚持当五病区的“铁杆粉丝”,用他的话说,“我信他们”。

唐晨发病时才24岁,是骨髓瘤患者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并不宽裕。会不会治到中间人财两空,钱花光了,人也没了?这是他一开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不是不知道自己贫血,为啥一直拖着不去看呢?凌双对别人说是生意忙,其实她自己知道症结在哪里,那就是害怕面对、害怕确诊。“一旦确定得了大病,我没准儿一下子就垮了。”所以她特别理解那些出院后不来复诊的人,仿佛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疾病就不存在了。

但是现在,健健康康活着,大口大口呼吸,真好!马上就能出院的凌双说自己三观都改变了。这段时间无聊的时候,她最盼的是医生护士查房给药,听听他们的鼓励,彼此开开玩笑。原来陌生人之间,也能生出相互依存的深厚感情。

这种感情,激发出一股新生的力量,它在自己身体里,像藤蔓一样向上延伸向下扎根。重新感受生命跃动的活力,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和感激呢?

记者手记

共情也是一味良药

□河南日报记者 柯杨

对当了十几年记者的我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采访。300多米长的五病区,浓缩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我也曾住院治病、陪家人求医问诊,在人头攒动的大医院,接受医护人员程式化的诊疗和护理。我试着理解他们:日复一日的忙碌会导致人疲惫和倦怠,小病治好、大病缓解已是难得,至于医生和病人心与心的沟通,还是不必苛求了吧?

采访的三天里,这个想法有了变化,在五病区,医患距离竟可以拉得这样近!这里没有命令式的“我说你听”,有的是坦诚交流、耐心开导,有的是开开玩笑、彼此温暖。能让患者心里踏实,能让患者家属发自内心说一句“遇上了好医生、好护士”,房佰俊和他的医护团队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秘诀就是八个字:换位思考,彼此共情。做到这八个字,必要且重要。大病来袭,“为什么是我”“钱从哪里来”“我该怎么办”,很多人都会被这“三问”压倒。对病患个体来说极大的痛苦,对医护人员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理解越到位、越充分,沟通才能越顺畅,治疗才能越有效。

做到这八个字,既难也不难。医护人员不仅要有不断精进的医术、当好提灯者,也要保持鲜活细腻的情绪,做一个善意满满的人。只要真心为病患考虑,真正感受他们的忧惧,用理解和善意填充病区每个空间,就能让病人免受寒冷如沐春风。

当遭遇疾病时,人们对友善的渴求,会变得非常强烈。为了这份人人都有的渴求,我们不妨“苛求”一下——尽快构建和谐互动、彼此共情的“新型医患关系”,让社会更加和谐有爱吧!

(注:为保护隐私,报道不标注具体采访日期,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策划: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 执行:柯杨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