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疟疾日:近4年无本土新发病例报告 防止输入再传播成防控重点

2021-04-26 19:12:36 作者: 全国疟疾日:

东方网记者解敏4月26日报道:今天是“全国疟疾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科协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主办的“疟疾等媒传热带病防控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疟疾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流行长达300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自2017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未发现有本土感染病例。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输入性疟疾的威胁,2019年仍有2600余例疟疾输入性病例。

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旨在强调我国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全社会仍要继续努力,推动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策略措施,继续维持消除疟疾状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赛娟致辞中指出,目前疟疾仍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我们仍需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持续保持我国消除疟疾的成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长期致力于疟疾等传染病的基础研究、防控体系建设、技术与产品推广与应用,在国内、东南亚、非洲等相关国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非卫生合作作出了贡献。

2020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消除疟疾认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3年没有新发本土病例,才能算是消除了某种传染病,自从2016年最后一例病例报告以来,已经实现了近4年的无本土新发病例报告。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中国总结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有重大关系。中国政府成立了13个部委的合作机制和公共卫生专家因地制宜的防控策略是疟疾消除的关键。以“1-3-7”工作模式就实现了这样的防控:病例在1天之内上报国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3天之内完成个案调查与核实,以判定病例的来源。7天之内对疟疾疫点完成调查和处置,如包括媒介控制等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

1-3-7模式对于其他受疟疾威胁的国家完全消除疟疾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种模式是以公共卫生的思路解决问题,而不是临床医学的思路。通俗地说,对待传染病只治疗病人是不行的,就算一万个病人被治好,医院外还有更多的患者在不断传播。控制乃至消除传染源才是釜底抽薪。

同样,中国在国内防控疟疾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将在实践中总结的疟疾防控和消除经验和不断创新的公共卫生产品、应对全球挑战的科研成果向全球输出,像是“1-3-7”工作模式就已经转化成“1-7”模式在非洲等地试点推广,而诸如青蒿素类药物、药浸蚊帐、检测试剂等也都加入了国际抗疟,帮助其他仍受疟疾威胁的国家的消除疟疾。

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总结了我国疟疾防控体系、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经验与成果,讨论了防止疟疾等媒传性疾病的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分析了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包括疟疾在内的媒传热带病防控协同、技术合作、标准推广应用等工作,为我国进一步防止疟疾境外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推进媒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