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现已八十高寿的印学专家、西泠印社理事徐畅先生以《古玺印图典》为资料基础,从三方著名的殷墟商玺为起点,探讨古玺的起源,并从断代顺序分别介绍了商玺后的西周玺、春秋玺;又按照地域划分阐述了战国中秦玺、楚玺、齐玺、燕玺、三晋玺这五大国别古玺的各自特征。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西泠印社社员韩回之以《七千年印章材质演变漫谈》为题,从古西亚、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地区最具典型特征的印章讲起,把不同时期印章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从形制、纹饰、题材、功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序追溯,并与同期的中国古玺印作横向比较,揭示出世界印章发展的整体脉络。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副馆长张炜羽主讲了《历代印谱漫谈》,介绍了宋元时期著录于文献中的有关早期印谱资料,并在“古玺印印谱”和“印人篆刻印谱”两大基本类别基础上,将印谱分为“原印钤拓”“摹刻原拓”“木刻翻模”等不同版本,并结合展品对一些知名印谱做了详细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在《走向21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讲座中,重点介绍了当代篆刻艺术在主题性创作的拓展、印材多样化的利用、展览形式的变革、文化功能的提升等新动向,尤其是在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发布“中国印”之后,篆刻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难得露面的西泠印社理事、书法篆刻家余正先生,虽已八十高龄,但他的《谈篆刻》讲座,吸引了浙江、江苏、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的近200位听众专门赶到上海来聆听。余正先生阐述了如何深入学习篆刻、把握秦汉传统印风与明清流派印风,分析了各个风格的利弊得失。同时,以西泠印社前辈的楹联内容为例,希望篆刻作者不慕荣利、刻苦钻研,树立正确的文艺观与价值观。
“印苑雅集”吸引大众参与,文化传承展现年轻力量
4月24日,主办方在韩天衡美术馆举办了印学座谈交流会,邀请30余位国内顶尖印学研究者参与。交流会上,西泠印社党委副书记王宏伟提出,这次的展览是近40年来国内水平极高的一次印学展览。目前在国内从事金石篆刻的人非常少,篆刻的影响又非常大。这些年来,西泠印社一直在推动篆刻的大众化,推进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许雄志介绍,书画印从大范围上看是同源的。作为凭信的印章,在中国社会无处不在。到了现代,自北京奥运会以篆刻为会徽后,篆刻得到进一步大众普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认为,篆刻是中国非遗,也是世界非遗。非遗滋养了中国文化,树立着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精神在非遗文化中呈现出来。非遗也在通过院校专业的教育,实现着进一步传承。
为了使高雅的印文化进一步走向大众,主办方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生动活跃的“印苑雅集”活动。特设大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篆刻爱好者与观众前来参与。其中在“铁笔春秋”篆刻观摩体验区,来自上海书协的三位篆刻家,现场展示从起稿、修改、上印、覆写、初钤、复改到完稿的印章篆刻过程,指导现场体验者亲自感受篆刻印章的过程。“计白当黑”墨拓观摩体验区,由海上善拓者现场介绍、演示、指导捶拓的技法,协助在场观众来完成自己的汉砖捶拓作品。“朱迹留痕”印泥制作观摩、印章钤印体验区,特邀“耘萍印泥”传人,现场展示印泥的制作过程,同时邀请篆刻家教授观众正确钤印的要点,打出自己的一方精准、明亮的印蜕。“制册成函”印谱装帧体验区,古籍善本修复专家现场演示制作线装书的全过程,包括裁纸、压平、穿线等步骤,专家还指导体验者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带有自己印记的线装印谱。在“琳琅美石”国石摩挲赏玩区,于数百种绮丽石品中挑出的众多优品,吸引了大量爱石之友。“善工利器”刻刀制作观摩区,特邀上海地区独具匠心的制刀名家,演示介绍篆刻刀从选材、淬火、切磨到包皮完成的制作过程。而在“见印说印”印学知识问答区,针对展览中出现或展示的内容设置的50道印学知识问答题,鼓励了当场许多观众从展出中找寻答案,参与答题,进而了解更多的印学基础知识。
“印苑雅集”体验活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表示:“篆刻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之一,融合了金石技艺和文人精神。此次印文化大展的举办,上海工艺美院很多‘90后’甚至‘00后’师生参与进来,对展品、名家讲座乃至大众体验活动进行组织筹备、数字积累和大众传播,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相传与发扬光大的希望。”
据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介绍,作为全国知名的以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为目的的高校,早在2016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与韩天衡美术馆开始合作,并成立了韩天衡教授工作室,相继开展了历史书法、篆刻行草等方面的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希望以此来推动工艺美术教学领域的“文人气”。 “通过此类活动的举办,能够让学校师生更加关注篆刻,并把他们对篆刻的了解传递给全社会,让更多人关注中国篆刻文化,了解篆刻这门艺术语言。”
韩回之表示,长期以来,韩天衡美术馆和上海工艺美院在传统文化普及和美学创新教育上,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美术馆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美学公共普及平台,院校集中了专业的师生和教育体系,尤其工艺美院是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基地,双方的合作能有很多前沿性的跨界突破,让更多文化、美学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美。
(配图由主办方提供)
记者:周志军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