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的愤怒:“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所有新手父母不得安宁!

2021-05-09 01:49:36 作者: 北大教授的愤

是不是今天成功的人,明天也一定成功?今天失败的人,大概明天成功的几率更低。所以没有办法,我们不焦虑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育儿的时候,我们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经济不平等是我们选择更宽松还是更密集的教养方式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我们是否可以改变学校的压力型教育的程度呢?学校强调团队合作和水平教学是不是更好一点?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就是别太强化标尺竞争,就是给孩子多点机会。我又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我小时候允许留级,小学可以读七八年,初中也可以读三四年,今天全中国都不让留级。原来觉得这个孩子跟不上留级多正常的事儿,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但是我们非要要求这一批人全一样,一块过所有的坎,那怎么可能呢?

最后就变成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一个人说:“我不可能跑赢一只熊,我只要跑赢你就行了。”总有一些人要从这个学校里面被甩出去的,所以学校就变成不断往外甩人的机构,而不是不断接纳所有不同的孩子的机构。所以倾向于这种竞争的教育方式类似于无效率的竞争,每个人都活得非常辛苦,都在强调我要胜过别人,最后可能就是最大的浪费。

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强调公平竞争和淡化成年前的竞争,就是18岁之前淡化竞争,使得每个人从容一点,因为18岁是成年的阶段,18岁身心才准备好。身体、心理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稍稍让他们喘口气,这是比较好的安排。

如果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也改变不了学校的压力,那能不能改变自己家庭教育决策的安排和育儿方式呢?我相信这一点可能是需要自己给自己减负,让自己有一些放松的余地。我们今天大量是倒挂,18岁成年之前一刻也不敢放松,然后告诉孩子你考上大学,你就玩去吧,实际上上大学根本不可能玩。

国外有很多很好的家庭是孩子上大学以后才叫人生的挑战刚刚开始,你要学会熬夜,学会一周看800页的书。

我们今天完全是反的,很多人很疲惫,进入大学以后感觉很迷茫,就是成年之前的过度竞争消耗了此生最主要的精力和精神资源。

《vista看天下》旗下的教育团队:vista成长实验室。

公立学校不该变成不断往外甩人的机构

为什么现在读书越来越贵?虽然中国在2007年全国都实施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没有带来养孩子或者孩子的教育支出的下降。我们会发现,原来学费的价格是随着富人的需求增长而增长的,因为他们付得起这个价格又抱怨学校的课程过于平庸,就使得这些供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其他人也跟着绑上军备战车,所有人都要在这方面投入。

还有育儿时间,在座的各位女性应该深有体会,就是育儿时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每天花在育儿上的时间,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要高两个小时左右。拥有博士学位的母亲没有一个不参与,都是很隆重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而参与的人当中有一半是权威型的。

平均而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女性工作的时间更长,同时还要花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不是因为她们在工作当中挤出时间,而是她们牺牲了自己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被挤出来教育孩子。

跟老家我的同龄女性相比,她们比我过得快乐多了,我一天到晚忙得要命。

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到底怎么办呢?给出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发达国家,尤其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作为蓝本,我们会看到,也一样在中国上演。

我们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好的幼儿园决定上什么好的中学,好的中学决定上什么大学,所以孩子刚出生就是算高考倒计时。

图片源于《小舍得》

公立学校的作用就被这本书的作者加大确认,就是公立学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工具,更是增强凝聚力,加强国家的稳定。孩子在学校与同龄人交往,甚至不同阶层的交往,可以让他有更温和的价值观,不能太单一了。

我们会看到,实际上当经济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学校可能最重要的是别太听从于经济指挥棒的作用,应该有一种独立的价值,让学校不是那么把父母之间的差异完全接纳到学校去,这种学校相对来讲会更温和一些。这就是学瑞典和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