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桥”上看巨变·黔东南篇】汛期村民自发24小时守护红军桥

2021-05-11 11:23:15 作者: 【“红军桥”

编者按: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当年红军在贵州期间,沿途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赢得了“甘人”(意为贫穷的人)的信任。老百姓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架木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积极参加红军……

虽然硝烟已经散去87年,但当年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还在代代流传,并不断激励着后人前行奋进。为充分挖掘用好贵州的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多彩贵州网特推出“‘红军桥’上看巨变”系列报道。

记者 彭典 杨昌鼎 夏季 姚辉

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7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以前,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全靠这座红军桥。”70岁的上少寨村民吴锡焰说。当年,他的爷爷和伯伯参与了修桥。

位于青山绿水间的少寨红军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村民们便大多躲到山上,只留一些老人在家。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

“村民就找来树桩、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吴锡焰说,有的村民还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寨子里有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

每年一到汛期,村民便自发24小时轮流守护红军桥。

洪水来临前,把所有木板搬下来,放到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去后,再把木板架上去。每次守桥的是4名以上男性村民,要求是懂水性。

“为了纪念红军为我们架桥的情谊,这座桥我们会一直用好、保护好。”吴锡焰说。

如今的少寨红军桥依然是村民外出的通道

红军桥是外出的唯一通道。汛期时通道被“切断”,出行问题如何解决?

为破解这个难题,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发布了筹集资金为少寨修建公路桥的公益项目,获得180万元捐赠用于修建“新红军桥”。2019年7月8日,少寨“新红军桥”竣工并通车。

新桥全长54米,桥面净宽4.5米、高5.6米,可承重能力为20吨,两侧设有护栏,桥梁外观作了仿木生态处理,与少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新红军桥的修建,提高了村民的出行质量、改善了出行条件。

八舟河上,新旧两座红军桥相距50米,穿越87年的历史隔水相望。

新红军桥通车后,39岁的吴迁辉感叹给村里带来了新商机、新生活。

“县城的商贩直接开车到家门口收购水果。”吴迁辉高兴地说。

“新红军桥”成为了村里的致富桥

以前天没亮,吴迁辉就要到地里把西瓜装好,经过红军桥挑到县城去卖。新红军桥修通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商贩们直接开车到村里收购水果、蔬菜。

现如今,慕名来少寨村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们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说:“要保护好红军桥,发展村里的旅游业。”

吴迁辉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2018年4月之前,村里没有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民晚上出门都是用手电筒。后来,县里免费提供了46盏太阳能路灯,但需村民自行安装。村民们踊跃报名,4个人一组,很快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晚上走在少寨村,灯火通明。小孩在路灯下嬉戏,大人在门口乘凉,日子过得惬意舒适。

2016年,吴迁辉在黎平县城买了新房,带着妻儿搬了过去,自己也在县城找到了新工作。一有时间,他便回到村里看望父母。

吴迁辉的儿子念高一,成绩名列年级前茅。他说:“今后日子会越过越好,希望儿子考上向往的大学。”

编辑:黄桂花

编审:张云泓